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9篇
  免费   469篇
  国内免费   230篇
航空   1468篇
航天技术   135篇
综合类   255篇
航天   26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自耦合射流激励同向气流掺混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同向两股气流掺混的某一特定物理模型,对自耦合射流作用下的气流掺混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以揭示激励参数对于同向两股气流掺混的影响.与未施加自耦合射流激励的掺混过程相比,自耦合射流周期性的吹/吸诱导流场内产生复杂的大尺度涡系结构,使得同向两股气流形成对流型混合,有效缩减了主流核心区长度;随着自耦合激励器驱动频率和驱动振幅的增大,自耦合射流出口附近的涡强度增强,同向两股气流掺混效果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52.
利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二维狭缝自耦合射流的速度和湍流度变化,获得了激发器输入电压、频率对自耦合射流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激发器的最佳激励电压和频率值;并将自耦合射流应用于冲击换热,通过红外热像仪得到了不同加热功率下加热靶板对流换热系数分布。实验结果表明:(1)在冲击间距比小于20时,射流处于发展区内,冲击冷却效果较差;(2)冲击间距比大于20以后,射流完全形成并趋于稳定后,冲击靶板的换热效果较好;(3)但由于射流速度随着距离增大而衰减,换热效果在冲击间距比为80时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53.
由高油价和运输需求下滑引起的全球危机正在猛烈地冲击着印度航空业。增长速度已经由2007年的33%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7.5%。  相似文献   
154.
对C/C 复合材料与铜合金的真空钎焊方法进行了介绍,着重列出了近年来出现的活性钎料及相关的焊接工艺参数,并将VIB元素对C/C复合材料表面的改性效果作了对照;介绍了银基活性钎料连接 C/C复合材料与钛合金技术,对该过程钎料和母材相互扩散机理做了描述;概述了C/C复合材料和铝合金、镍和不锈钢金属的粘结及钎焊工艺,列出了 C/C 复合材料与金属接头的剪切强度、冲击热应力等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55.
简要概括了复合材料冲击试验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某落锤式冲击试验机的研制及工作原理;以某层压板为例验证了该试验机性能,并对比分析了冲击前后层压板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试验机数据收集满足试验要求;层压板受到低能冲击后内部出现大量分层损伤,其强度值降低最大达35%.  相似文献   
156.
非均匀横流作用下冲击射流冷却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非均匀横流作用下冲击射流冷却的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研究,揭示出射流冲击孔和横流孔相对排列方式、射流雷诺数和横流雷诺数相对大小、射流孔中心至横流孔出口截面距离等因素对冲击射流冷却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若保持总的冷却流量不变,当横流雷诺数与射流雷诺数之比等于或大于0.5后,有横流时的冲击射流冷却局部努塞尔数比无横流时有较为显著的下降;在非均匀的横流作用下,对于叉排和顺排方式,由于射流和横流的相互作用,壁面温度分布呈现出复杂的特征;射流孔和横流孔呈顺排布置时,峰值努塞尔数所对应的射流驻点区向下游偏移。   相似文献   
157.
燃气射流起始冲击波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强  李军 《推进技术》2000,21(3):16-18
利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燃气射流起始冲击波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寻求降低其危害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实验中使用了激光Moire偏拍仪对起始冲击波场的形成初期进行了光学显示,同时还使用了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对起始冲击波超压进行了测量。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认识了燃气射流起始冲击波的物理本质且总结出其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在近场的高峰值超压对火箭武器的承载设备具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58.
用实验方法对液滴撞击液面后的形态特征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了不同液池深度下的液滴撞击液面过程,总结出了在不同阶段出现的液坑、液冠、中心射流和次生液滴等特征现象。基于计算机视觉算法开发了图像处理程序,实现了特征几何参数的自动提取。讨论了液池深度、韦伯数、初始液滴直径和液滴下落高度等因素对特征运动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韦伯数一定的情况下,当液池深度跨越某个临界值时,液坑、液冠、中心射流和次生液滴等特征现象发生显著变化;液冠–液坑高度比随韦伯数的增大在一定范围内增大;中心射流能否分离出次生液滴与液池深度和初始液滴直径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9.
传感器在航天器上螺接安装时需增加安装底座.针对聚酰亚胺等非金属材料安装底座可能存在降低冲击传感器安装谐振频率从而引起传感器灵敏度误差的问题设计铝合金材料安装底座,并分别进行冲击传感器不带安装底座、带聚酰亚胺安装底座和带铝合金安装底座3种情况下的灵敏度检定试验,以验证不同安装方式对冲击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安...  相似文献   
160.
运载火箭火工点式分离装置工作时具有强冲击载荷特性,为有效降低冲击峰值,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吸能流体结构的冲击缓冲技术。首先进行纳米吸能流体的吸能原理研究,建立其本构关系,揭示影响其吸能密度的主要因素;其次开展火工装置有限空间内的纳米吸能流体缓冲结构设计;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与试验验证其缓冲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纳米吸能流体的缓冲结构,吸能密度高达122.8 J/g,冲击力峰值较空载条件下降了59.2%,冲击加速度峰值下降了6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