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7篇 |
免费 | 188篇 |
国内免费 | 21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004篇 |
航天技术 | 293篇 |
综合类 | 204篇 |
航天 | 3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80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107篇 |
2011年 | 118篇 |
2010年 | 86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为解决运动目标捕获过程中的碰撞问题,采用欠驱动自适应原理研制了具有碰撞能量吸收能力的机械臂。三自由度的机械臂由2个电机驱动:基关节由单个电机驱动;中关节和末关节由一个单输入双输出行星轮组完成动力分配。在机械臂捕获运动目标过程中,碰撞产生的部分冲击能量通过欠驱动行星轮组传递到末关节,转化为关节动能。依靠欠驱动机械系统完成对碰撞的响应,解决了控制系统因时延而无法快速对碰撞进行响应的难题。为完成对目标的抓取,基于阻抗控制提出了机械臂运动目标捕获控制算法。运动目标捕获实验验证了机械臂对碰撞的快速响应能力及运动目标捕获控制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2.
对于大幅值的输入信号,三阶多项式缩比法易产生信号畸变且参数配置复杂;而Hermite缩比函数法的触发速度较慢.提出两种改进的缩比方法:基于三阶多项式缩比法的最优参数配置法和加入线性缩比的非线性缩比法.前一种方法通过参数的优化配置最大化稳定区,以防止信号的畸变;后一种方法则利用线性缩比的特性将缩比度限制在稳定区内.仿真结果表明:线性缩比的加入可以防止三阶多项式缩比法信号的畸变;最优配置参数法应用方便且整体效果较好.为航天飞行模拟提供了更有效的缩比策略.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106.
107.
小型无人机伞降回收运动分析CSC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小型无人机伞降回收的特点,研究了在无人机回收过程中,飞机及降落伞系统的运动轨迹及姿态。通过分析机伞间的力学关系,建立了机伞系统运动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给出了无风情况下回收运动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无人机回收要求,可以决定最佳的回收参数,从而得到最优回收轨迹和姿态。 相似文献
108.
复杂动力学模型下星载天线跟瞄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星载天线动力学复杂这一问题,从天线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指向跟踪控制以及振动抑制等方面研究了柔性星载运动部件的指向控制方法。首先,通过描述系统几何拓扑关系建立系统运动学方程,从而简化动力学建模过程;之后,利用假设模态法,对天线反射面挠性进行建模;最后,将拉格朗日方程与挠性关节模型相结合,从而建立了星载天线非线性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在以上复杂动力学建模的基础上,采用分层设计的思路进行了控制策略设计:先运用基于计算力矩法的滑模控制器得到不考虑挠性关节的耦合控制律,从而保证卫星基体的稳定性以及天线挠性反射面的振动抑制;再使用反步法对挠性关节进行控制,实现对天线反射面的指向精度控制。最后,讨论了动力学参数不确定性对系统跟踪指向控制的影响并采用数学仿真的方式验证了相关动力学模型与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实现对星载天线的指向跟踪控制以及振动抑制,提高星载天线的动态指向精度。 相似文献
109.
针对H.264标准的多模式运动估计算法编码模式复杂、计算量大的不足,通过对H.264参考模型JM10中运动估计算法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利用时间、空间相关性的模式选择算法和结合一维绝对差值和(SAD,Sum of Absolute Difference)的高效匹配准则,将串行全搜索的运动估计算法改进为并行部分搜索的运动估计算法,把一维SAD和二维SAD匹配准则结合使用,从模式选择和编码速度两个方面对原算法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参考模型JM10的运动估计算法相比,提出的优化算法在恢复质量(用峰值信噪比表征)平均下降0.03 dB、码速率增加不超过1.5%的前提下,编码速率提高20%~30%,表明了该算法在恢复质量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明显提高了编码速度.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