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1篇
  免费   603篇
  国内免费   331篇
航空   2377篇
航天技术   191篇
综合类   393篇
航天   14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绕翼型分离流结构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沛清  邓学蓥 《航空学报》1997,18(4):385-389
利用大涡模拟技术,对不同来流迎角下的NACA0012翼型绕流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地给出了翼型绕流分离流结构随迎角的变化特征和翼型在分离绕流中的气动力参数。在数值模拟中,采用了弱压缩流的控制方程,用贴体坐标技术进行了网格生成。  相似文献   
972.
李锋  汪翼云  崔尔杰 《航空学报》1993,14(11):625-628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旋涡对翼型的气动干扰。出发方程是N-S方程。数值格式为Beam-Warming格式。结果表明,旋涡位置改变,其对翼型的气动(激波和升力)干扰随之有显著变化;涡的有利干扰可使翼面上流动分离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导致翼型升力增大;涡的位置和强度的合理组合能有效地提高升力。计算还表明,单一旋涡扫过翼型时平均升力将提高50%左右。  相似文献   
973.
跨声速翼型绕流的Euler/边界层方程干扰数值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Euler方程和可压缩湍流边界层积分方程研究绕跨声速翼型的有粘与无粘强干扰流动。应用有限差分法在贴体的网格上求解时间相关的Euler方程,以剪功积分方法求解翼面贴附和分离湍流边界层流动,并引入一个松弛方程描述剪应力对上游湍流历程的延迟响应。有粘/无粘干扰采用表面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对翼面存在强干扰流动情况,获得了与实验值基本吻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4.
本文在1相似文献   
975.
用全位势方程计算机翼的亚声速,跨声速和超声速绕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大后掠小展弦比细长机翼,本文对机翼纵轴垂直的每一横流截面生成O型网格,形成对机翼流场的H-O型网格,用守恒型全位势方程、差分和隐式近似因式分解迭代算法计算绕机翼的可压缩位流。自由流可从亚声速直到低超声速的全部跨声速范围。本算法要求机翼前缘有大后掠角,后缘可稍许后掠或前掠。本文算例表明,所研制的计算程序已可提供工程实用。  相似文献   
976.
二元进气道非均匀超音来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一种二元进气道模型在非均匀超音来流中的初步研究结果。试验在DLR小型超音风洞上进行。为造成非均匀来流条件,试验中将部分或全部试验段顶壁附面层引入进气道模型。结果表明,进气斜板产生的头激波与来流附面层相互作用的性状在不同的附面层隔道下变化极大。随隔道高度增加,激波附面层相互作用距离L起初亦增加,当全部附面层被排移后,L大幅度下降。与均匀来流试验结果相比较,当来流顶壁附面层全部被进气道吞入时,该进气道总压恢复σ及质量流率m分别降低18%及15%(M_∞=2.19),同时出口面总压畸变大幅度增加。文章分析了原因及对进气道性能影响的强度。  相似文献   
977.
978.
王运良  徐忠  苗永淼 《航空动力学报》1994,9(4):402-404,444
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轴流风扇内部粒子的运动特性进行了测量。实验测量了3个圆周面内跨叶片间粒子的运动规律。所用粒子为1mm直径的泡沫球。对拍摄图像进行处理之后发现:(1)在叶轮通道内压力面一侧粒子浓度比较大, 吸力面一侧则比较小, 并且在吸力面有无粒子区存在。(2)粒子和压力面发生碰撞和反弹, 而不会和吸力面发生碰撞。(3)在压力面一侧粒子的运动速度比较低, 而在吸力面一侧粒子的运动速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979.
本文对声激发控制边界层转捩问题在低湍流度风洞中作了进一步实验研究,实验成功地证实边界层的人工转捩位置可以用声激发振动控制,通过比较声激发装置的传递函数,声压和固定转捩位置所需的最小输入功率优了性能较佳的声激发装置,用大功率扬声器驱动产的声扰经模型内管道及模型表面上展向一排小孔传入边界层是一种有效可行的人工转捩控制方法,测量结果表明,强迫边界层转捩所需的声扰动强度对湍流边界层的速度型及壁面剪应力影响  相似文献   
980.
底部边界排气的减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底外侧周向多孔排气的方法研究具有圆柱后体的超声速旋成体底部流动特性及减阻问题。研究工作在超声速风洞进行,来流马赫数从1.53到3.01,单位雷诺数为2.×10^7/m到2.8×10^7/m。文中讨论了排气流量、气体介质对尾流结构与波系分布的影响,对底部增压减阻的效果,测量了底压分布,拍摄了尾流场纹影。实验结果分析表明,采用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干扰尾流边界,控制尾流特性,其中氦气在最佳排气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