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2篇
  免费   656篇
  国内免费   380篇
航空   2223篇
航天技术   447篇
综合类   372篇
航天   71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本文对两个机翼等速上仰及下俯的动态分离流动特性在水槽中进行了流态研究。结果表明,动态滞后效应与折算频率关系很大。转轴位置对动态滞后的影响与增加上爷角速度的作用有某种相仿的效应。机翼的初始迎角对动态流动特性有不可忽视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992.
三维控制翼周围粘性分离流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心型隐式格式和迎风型隐式格式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自由参数可确定的反扩散隐式格式。用此格式计算了绕三维控制翼的层流和湍流分离流动。出发方程是三维简化N-S方程,用Baldwin-Lomax湍流模型。结果表明,这种隐式格式效率高,能满意地刻划流场。  相似文献   
993.
黄熙君  董金钟  肖承恕  袁涛 《推进技术》1989,10(3):25-29,83
本文介绍以附面层吹除技术控制大扩张角扩压器气流分离的试验研究.研究中确定了抑制扩压器分离所需的最小吹除气流流量,并详细测定了流场变化和扩压性能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扩张半角为15°的直壁扩压器,采用附面层吹除措施时,当吹气量为总气量的4%条件下,可明显地改善扩压性能,并消除了扩压流动中的分离.静压恢复系数较未采用吹除的原型扩压器提高7%,总压恢复约增加2%、而出口畸变指数改善8%.  相似文献   
994.
彭克俭  盛元生 《航空动力学报》1992,7(2):129-130,193
一、复杂三维盘体网格划分的基本策略  图 1为含偏心孔的压气机盘实体 ,略去其与盘强度分析无关的若干细节 (如榫槽和花边 )。图 1 偏心孔的压气机盘实体对于图 1所示的压气机盘 ,根据其周期对称性取 30°扇区为分析对象 ,含半个偏心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几何域 ,其分网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形体不规则和三维各向尺寸差异过大。广义上说用自由网格生成技术是可行的 ,但是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主要原因有 :( 1 )为了使单元自身的几何性质保持良好 ,对四面体、五面体单元畸变值要大于 0 .4,六面体单元畸变值要大于 0 .7。这势必导致节点数剧…  相似文献   
995.
实验依托搭建的螺旋桨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测试平台,基于等离子体附壁射流抑制边界层分离的两种机制,采用等离子体射流与来流方向相同的正向射流方式和与来流方向相反的逆向射流方式,研究了微秒脉冲等离子体射流对螺旋桨三维流动分离的控制效果,对比分析了两种射流方式增效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在螺旋桨转速为300r/min,电压峰值为8.5kV,脉冲频率为10~160Hz范围内,正向射流有利于减小螺旋桨转矩,逆向射流对转矩的效果则相反.两种射流方式均提高了螺旋桨拉力和效率,同时其控制效果受脉冲频率的影响较大;正向和逆向两种射流分别使螺旋桨效率最大提高了11.56%,2.79%.   相似文献   
996.
合成双射流控制NACA0015翼型大攻角流动分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杰  罗振兵  邓雄  孙健  沈铮 《航空学报》2016,37(3):817-825
设计了一种卧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DSJA),并对其在翼展中段控制NACA0015翼型大攻角流动完全分离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两射流出口位置及射流能量对控制机翼流动分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对机翼大攻角流动分离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可显著提高机翼流动分离攻角;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两射流出口相对分离点的位置是影响控制效果的重要参数;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两出口任一出口位于分离点之前,且越靠近分离点,其对边界层分离的控制效果越好,并且当分离点位于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两出口之间,且离第一出口位置较近时,合成双射流"接力"控制机翼分离的效果更加明显;与合成射流"单射流"相比,合成双射流"两射流"对分离点位置的有效控制区域明显增大。此外,提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射流能量,其控制机翼流动分离的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双轴旋转惯导惯性器件的随机误差无法在导航过程中自动进行补偿的问题,提出优化的两位置重调(TPR)的方法来补偿系统的随机误差导致的方位和位置误差,以提高双轴旋转惯导的长航时精度.与传统两位置重调(CPR)方法相比,使用优化的误差传递方程的两位置重调的方法,可以在少于6h条件下估计出系统的方位误差,从而使得系统的位置精度和方位精度都得以极大的提高.根据惯性器件的随机误差导致的方位误差的特性,建立了TPR的误差模型.通过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解决所选步进电机固有步距角过大而无法满足系统高精度微位移控制要求的问题,以细分控制原理为理论依据,设计了1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 FPGA)的单极性细分驱动电路。该电路具有绕组断线检测功能,可在电机转速为2 rad/s的前提下实现16或者更高程度的细分控制。在电路的调试过程中,针对绕组互感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绕组互感对细分控制精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基于FPGA的细分驱动电路控制精度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99.
在轴流压气机等离子体扩稳研究中,针对单转子压气机流动控制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单级环境下静叶流动控制的研究却很少.采用静叶轮毂轴向等离子体激励方式,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单级环境下静叶流场特性,揭示轴流压气机静叶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扩稳机理.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励器的轴向位置对单级轴流压气机的扩稳效果影响显著,越靠近叶片前缘,扩稳效果越好;布置在静叶通道后半部的等离子体激励器无法提高压气机的稳定性,而在静叶前缘施加轴向等离子体激励时,近轮毂区气流被诱导加速,主流的轴向速度提高,有效抑制了静叶近轮毂区吸力面的流动分离,静叶近轮毂区的堵塞减小,使得单级轴流压气机的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000.
为研究内置式重力空射火箭运动出舱的安全性,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构建了重力空射载机-箭-伞系统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利用动态链接子程序实现了气动力的加载,分析了稳定伞阻力特性、滚轮摩擦系数、载机飞行速度和载机飞行俯仰角对火箭出舱安全性的影响,根据仿真计算结果得出了影响因素对火箭运动出舱整个过程安全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