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72篇 |
免费 | 842篇 |
国内免费 | 32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23篇 |
航天技术 | 922篇 |
综合类 | 141篇 |
航天 | 145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篇 |
2024年 | 89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118篇 |
2021年 | 133篇 |
2020年 | 134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148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143篇 |
2014年 | 192篇 |
2013年 | 124篇 |
2012年 | 196篇 |
2011年 | 207篇 |
2010年 | 147篇 |
2009年 | 154篇 |
2008年 | 135篇 |
2007年 | 140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108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652.
《航空学报》2024,46(8)
随着中国空间站的长期运营和科学实验任务的不断推进;对中继卫星的需求显著增加;呈现出高频次、多任务和多样化服务的特点。这种复杂的需求迫切要求更灵活、高效的中继卫星调度方案;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因此;提出了一种创新的中继卫星应用模式;重点考虑用户偏好;允许用户提交多个可选的服务时间窗口;并为每个任务指定期望的执行天线。为应对这一新模式;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任务完成率、用户满意度、天线负载均衡和任务优先级的中继卫星调度模型;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投票机制的多目标调度算法。该算法不仅集成了多种多目标调度方法;还在优化过程中自适应调整各方法的权重;确保在不同阶段选择出最优的调度策略。为验证所提出模式和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大量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解决中继卫星多目标调度问题上具有显著优势;与NSGA-Ⅱ、NSGA-Ⅲ、BiGE、GrEA、MOEA/D和AMODSA等多目标算法相比;在提高用户满意度和系统服务能力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653.
654.
655.
基于显式表达式的空间目标最大碰撞概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大碰撞概率的计算在空间目标碰撞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碰撞概率的显式 表达式,利用一元函数和二元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分别讨论了目标误差椭球形状固定和不定两 种情况下最大碰撞概率的计算方法,得到了两种情况下最大碰撞概率的表达式。对于误差椭 球形状固定的情况得到了碰撞概率最大时两目标位置协方差的取值,对于误差椭球不定情况 得到了碰撞概率最大时径向联合方差的取值和水平面内联合方差所满足的关系。分析了最大 碰撞概率的影响因素,讨论了水平面内误差方差的耦合特性。对今年二月发生的美俄卫星碰 撞事件进行了分析,得到误差椭球任意形状时最大碰撞概率为1.864E-3。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656.
将均匀设计方法应用到空间目标监视卫星覆盖能力仿真分析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本文中,提出了利用均匀设计方法安排试验、STK仿真软件模拟试验的研究思路,能够更简单、更省时地分析空间目标监视卫星覆盖能力指标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与规划求解得到最好的覆盖能力指标及各因素配置方案,对空间目标监视卫星覆盖能力的提高、轨道部署的优化和应用的拓展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657.
利用电磁力随电磁场强度变化而改变的原理,设计电磁支撑与机械支撑并联的试验装置,实现机械系统支撑刚度参数随电磁场强度的变化.通过对试验装置数学模型的研究和线性化分析,给出了通过控制电流的随机改变实现机械系统支撑刚度参数随机变化的四个设计准则.线性化准则可保证机械系统支撑刚度的线性特性;线性随机准则能确保支撑刚度参数与随机控制电流间的线性关系;随机分量显著准则使得支撑刚度具有明显的随机特征,便于试验研究;综合刚度为正的设计准则,能够保证试验系统的稳定性.根据这些设计准则,制成了具有随机刚度支撑参数的模拟试验装置.试验表明,使用该试验装置可以较好地实现支撑刚度参数的随机模拟. 相似文献
658.
659.
以汶川地震干扰作用下岷江上游裸地变化特征为依据,选取岷江上游地形资料及2006年和2009年两个时期IRS-P6多光谱影像数据,通过对岷江上游地区裸地特征地类进行特征分析,在监督分类和聚类分析模块下提取出该区域裸地与非裸地范围,定量界定出岷江上游流域地震前后裸地变化范围。结果表明:岷江上游震前(2006年)裸地面积为2 196km2,震后(2009年)裸地面积为3 680km2,扩大了1 484km2;裸地分布高程从2 200m升高至2 800m,其面积增加较多区域主要集中在汶川县至茂县交界地带、理县的杂谷脑流域一带及黑水县部分区域,该区域亦是人口密度相对集中、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相对薄弱的区域。该方法的实现为利用IRS-P6界定生境系统特征提供参考价值,也为环境脆弱性区综合评价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60.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卫星的微型化对热控技术提出了挑战。可变发射率热控器件作为一种重要的航天器热控技术,对于航天器减小负载和体积,适应复杂多变的空间热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热致变色技术的智能可变发射率热控器件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实现智能热控,其结构简单,能最大限度地减小热控系统的体积和质量,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航天器热控技术。概述了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类可变发射率热控器件的基本原理和进展,并对钒氧化物基热致变色可变发射率热控器件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予以了重点介绍,展望了未来航天器用可变发射率热控器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