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4篇
航空   153篇
航天技术   122篇
综合类   21篇
航天   2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topside ionosphere (the region above the F2 peak) is critical because of the limited experimental data available. Over the years, a wide range of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an effort to represent the behaviour and the shape of the electron density (Ne) profile of the topside ionosphere. Various studies have been centred around calculating the vertical scale height (VSH) and have included (a) obtaining VSH from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derived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b) calculating the VSH from ground-based ionosonde measurements, (c) using topside sounder vertical Ne profiles to obtain the VSH. One or a combination of the topside profilers (Chapman function, exponential function, sech-squared (Epstein) function, and/or parabolic function) is then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topside Ne profile.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the modelling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with a view to identifying the most adequate approach to apply to the South African region’s topside modelling efforts. The IRI-2001 topside model is evaluated based on how well it reproduces measured topside profiles over the South African region. This study is a first step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 South African topside ionosphere model.  相似文献   
242.
The amount of emergence and submergence of magnetized plasma and the horizontal motion of the footpoints of flux tubes might be crucial for the dynamics of the solar atmosphere. Although the rate of flux emergence and submergence can be observationally determined near the polarity inversion line (Chae et al., 2004), the same is not true for regions away from the PIL. Also, the horizontal motions cannot be directly measured in the solar photosphere. In this sense, the evolution of the photospheric magnetic field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which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photospheric plasma flows since magnetic field and plasma are closely associated (frozen-in-condition). We used three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photospheric plasma motion from magnetic field observations. The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photospheric vector magnetic field data of active region NOAA 9077, observed by the Huairou Solar Observing Station (HSOS) of the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of 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Bastille Day’ flare on July 13th and 14th, 2000.  相似文献   
243.
压气机来流普遍存在端区附面层扭曲问题,前期研究证实可采用叶片端区前缘边条(Leading Edge Strake Blade,LESB)技术解决,因此,进一步进行前缘边条几何影响和变工况适应性的参数化数值研究。选用折转角为60°的NACA65叶栅为例,对前缘边条高度、前伸长度以及在-5°、0°、+5°攻角下的性能进行了参数化研究,对其规律、机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前缘边条高度、前伸长度选取存在最佳值,边条高度选取略大于来流扭曲附面层厚度为宜,而边条长度在不同工况下好坏影响各异,需折衷考虑;所设计较优方案揭示了前缘边条对端区流动的调控作用,表现出良好的变工况性能。  相似文献   
244.
非对称端壁造型应用在轴流压气机和涡轮中具有较好的提高效率的作用。为了探究非对称端壁造型对离心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借鉴非对称端壁造型在轴流压气机中的设计经验,借助Autoblade和CFX商用软件,设计了四种非对称端壁造型结构,并对带叶片式扩压器的离心压气机展开数值计算研究。研究发现,与原型压气机相比,采用压力面附近为凸曲率形状、吸力面附近为凹曲率形状的非对称端壁造型结构PEW1_10%(profiled end wall 1_10%)可以在保证全工况效率不降低的情况下,使离心压气机的性能曲线向小流量和大流量均有拓展,稳定工作范围扩大11.8%。通过分析流场发现,在近喘振工况,非对称端壁造型PEW1_10%使扩压器通道内流量重新分配,吸力面附近径向速度增大,低能流体减少,改善了扩压器通道的流动状况,进而推迟喘振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5.
针对飞行器动力故障迫降着陆问题,提出一种应急着陆域(ELR)和着陆轨迹设计方法。首先,提出了无动力应急着陆域的概念,即无动力条件下可实现成功着陆的着陆点范围,并分别应用最优控制方法和hp自适应伪谱法对着陆域进行设计和求解;采用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应急着陆域的特点以及影响着陆域大小的主要因素,并据此得到求解应急着陆域的简单近似方法。然后,依据所求得的应急着陆域,选择合适位置作为预定着陆点,并应用最优控制方法设计对应的着陆轨迹。仿真结果表明:应急着陆域的建立、分析对快速选择预定着陆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设计的应急着陆轨迹可引导无动力飞行器实现成功着陆。  相似文献   
246.
全月面到达是21世纪以来载人登月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影响月面可达区域的因素有很多,而阳光入射角约束和转移轨道约束是主要因素。首先分析了不同纬度区域阳光入射角规律,其次建立了一种适于月面可达区域分析的双二体圆锥曲线拼接算法,分析了自由返回轨道和混合轨道月面可达区域,并计算了变轨策略及其速度增量关系,为未来实现载人登月月面着陆区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7.
李培元  顾春伟 《航空动力学报》2013,28(11):2495-2502
为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Numeca,采用Spalart-Allmaras(S-A)模型和shear stress transport(SST)模型对某压比为1.5的亚声速离心压气机叶轮的性能进行了计算,并将4个不同截面上的速度分布等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A模型和SST模型的计算结果几乎完全相同,误差小于1%;整体性能的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验值吻合较好,在设计工况点,误差在2%以内,在非设计工况点,误差也小于6%;不同截面上速度分布的计算结果和实验值相差较大,在轮毂附近,最大误差在20%左右,在轮缘附近,部分截面最大误差高于100%,不能真实反映轮缘附近的流动情况.   相似文献   
248.
陈海  何开锋  钱炜祺 《航空学报》2016,37(3):928-935
多无人机协同覆盖路径规划(CPP)由于其并行性和容错能力,对于提高无人机完成侦察、监视、搜索等任务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任务性能评价和任务区域划分的多无人机协同CPP算法。定量分析了无人机执行覆盖任务的能力,根据无人机及携带成像传感器的性能给出了计算无人机任务性能指数的数学公式;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性能和子区域宽度的任务区域划分算法,使无人机的总转弯次数达到最少。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CPP算法能够规划出全局最优的多无人机协同覆盖路径。  相似文献   
249.
抽吸对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涡流区及起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抽吸位置和开槽形式对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涡流区和起动性能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内收缩进气道下洗气流集中区域开槽对减小出口涡流区效果显著,在分离包内开槽可以以较小的流量损失来大幅提升进气道的起动性能.横纵向组合槽即T型槽的综合抽吸效率最高,相对原型进气道,设计点马赫数为6.0时在相对抽吸流量为1.01%时出口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12.8%,畸变指数减小了37%;起动马赫数从5.2降至4.1,自起动马赫数由6.2降至4.8.   相似文献   
250.
单级轴流压气机叶端区二次流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某单级压气机非设计转速下影响效率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该压气机动、静叶通道内的二次流动随工况(即叶片负荷)的变化规律.对于转子,大流量工况叶端区的二次流主要以泄漏流/泄漏涡和轮毂角区分离为主,而到了峰值效率和近失速工况,整个叶高基元的过度扩压导致的叶片失速抑制了轮毂角区失速的发生.静叶叶尖端区的二次流动虽然具有三维性,但到了近失速工况它依然没有发展成为角区失速.静叶叶根的泄漏流动虽然对端壁附面层的低能流体向轮毂吸力面角区的汇聚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它对角区失速的控制效果却受到压气机不同流量工况的影响.近失速工况叶根泄漏流动抑制角区失速的能力不足是导致压气机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而转子叶尖的二次流动造成的对整个叶尖通道的阻塞是限制压气机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