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215篇
航空   541篇
航天技术   160篇
综合类   107篇
航天   1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71.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a gaseous pollutant source rapidly so that prompt actions can be taken, but this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inverse problem areas. In this paper, an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a sudden continuous emission pollutant source based on single sensor information is developed to locate a source in an enclosed space with a steady velocity field. Because the gravity has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gaseous pollutant transport and the source identification, its influence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and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velocity of fluid is a key factor to effectively help weaken the gravitational influence. Further studies for a given 2-D case by using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ethod show that when the velocity of inlet is less than one certain value, the influence of gravity on the pollutant transport is very significant, which will change the velocity field obviously. 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judge the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of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a synergy degree of the velocity fields before and after a source appearing is proposed as a condition for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gravity. An experimental device simulating pollutant transmission was set up and som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studies in the actual gravitational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successfully locate the sudden constant source when the experimental situations meet the identifie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772.
刘青云  张平  安冬梅 《推进技术》1999,20(3):45-49,77
提出用参数辨识确定推进剂中钾、钠杂质含量以及后燃对喷焰微波衰减影响程度的方法。用辨识的参数预估喷焰微波衰减值与实验所得结果吻合,证明了用辨识技术研究喷焰的微波衰减特性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73.
一种新的速率陀螺测试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主要介绍了用力矩电流法对速率陀螺进行测试及其数学模型的辨识,为速率陀螺的动态测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74.
针对某卫星结构模型,开展基于实测卫星结构加速度的卫星基础激励和星-箭连接界面动载荷反演试验研究.首先,根据卫星结构和试验条件,设计了用于测量星-箭界面传递载荷的工装;其次,基于卫星结构模态试验和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获取了卫星结构的高保真有限元模型;进一步,开展基础激励下的卫星结构模型振动试验,利用动载荷识别技术获取振动...  相似文献   
775.
文章提出了一种用于空间站物资管理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系统电子标签信息编码方案。在该方案中,对电子标签中存储的物资基本信息进行纠错编码,从而增强了信息的可靠性。理论分析表明,与存储更多物资基本信息的原始方案相比,在相同条件下,采用合适的纠错码,新方案的信息可靠性更高。数值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776.
现代雷达面向智能化、软件化、多功能与多用途方向发展,一部雷达往往具有多种工作体制与工作状态,雷达信号采用复杂的波形设计,这就使得雷达信号的特征提取与识别过程变得越来越困难。另外,现代电磁环境复杂,杂波、噪声干扰严重,给雷达的侦察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基于此,提出将流形学习应用于雷达信号模糊函数的特征提取,并对其进行仿真与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77.
基于ITD和STD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模态参数辨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液体火箭发动机模态参数辨识领域,频域法仍是模态分析的主流方法,但该方法存在诸如功率泄露、频率混叠和离线分析等不足。本研究将基于时域识别的ITD法和STD法应用到液体火箭发动机模态参数辨识领域。由于这两种算法的基础是线性系统,利用Hilbert变换的方法,验证该发动机具有线性系统特征。与频域法对比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识别精度,且只使用实测响应信号,使用设备简单,因而可以在线分析,为发动机在工作环境下的参数识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8.
雷达辐射源识别是电子战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分析了放大器的非线性效应,提出用谐波信号幅度之间的约束关系特征进行雷达辐射源识别的方法,针对谐波信号十分微弱的问题,提出采用谐波小波变换对信号进行重构、然后对重构的信号用最小二乘拟合进行幅度估计的方法,提高了幅度估计的精度。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79.
柴伟  孙先仿 《宇航学报》2006,27(6):1314-1318
针对带有未知但有界(Unknown But Bounded.UBB)噪声的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及其故障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集员辨识与T-s模糊模型相结合的非线性系统建模及其故障检测算法。在建立非线性系统模型时,利用系统正常状态下的运行数据,选用T-S模型对其进行离线建模。首先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对输入空间进行模糊划分,然后利用T-S模型为参数线性模型的特点,使用参数线性集员辨识算法辨识T-S模型的结论参数。由于集员辨识算法所得到的是参数的集合估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所建模型预测实际系统的输出范围,如果测量所得实际系统的输出不在预测输出范围之内,则可判断系统发生了故障。通过与其他算法相比,验证了本方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780.
基于最大后验概率的SAR图像自适应超分辨率盲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欣  王从庆  费树岷 《宇航学报》2010,31(1):217-221
提出了一种SAR图像自适应超分
辨率(SR)盲重建算法。首先给出了一种图像退化过程中 模糊核函数的选择策略;然后基于最大后验概率提出了新的SAR图像配准与SR盲重建的框架 ;再次,针对每一幅低分辨率图像引入了重要性权值并随之给出了迭代算法的总体框架,使 得算法具有自适应性。试验表明,算法在SAR图像SR重建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具 有较好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