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2篇
  免费   372篇
  国内免费   291篇
航空   1627篇
航天技术   278篇
综合类   301篇
航天   29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原正庭 《航空学报》1998,19(4):486-488
简要地介绍了亚音速飞机压力分布测量的飞行试验技术,并给出了部分试验结果。对用测压带法进行机翼压力分布测量及滑流对压力分布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92.
非均匀流等溢流角设计高超侧压进气道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萧旭东  徐辉 《推进技术》1998,19(1):21-25
工作在前体附面层内的高超侧壁压缩进气道,来流的非均匀性应该是进气道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按经典的附面层理论和等溢流角设计准则设计了侧壁压缩角为6°,前缘型线为圆弧的变后掠角高超侧压式进气道模型,在Ma5.3/Ma4风洞中利用风洞壁面自然发展的附面层进行非均匀来流下进气道性能试验。试验发现,在相同的来流附面层条件下,圆弧前缘进气道相对于直前缘进气道喉道处的压力畸变小、进气道总压恢复高。  相似文献   
893.
介绍背压加载装置在K8、JL8飞机收放作动筒耐久循环试验中的应用。该背压加载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试验成本低的特点,而且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能给作动筒加恒定载荷。  相似文献   
894.
漏率与压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高压密封系统中,漏率与压力的关系,目前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对不同的刚性物理漏孔进行了不同压力状态下的漏率试验,发现了漏率的函数关系。在试验的基础上,经理论分析,验证了其规律的正确性。同时,发现随着漏孔长度的减少而压力指数变大的规律。  相似文献   
895.
In the restricted three-body problem, the traditional Lagrange points L1 and L2 are the only equilibrium points near the asteroid 243 Ida. The thrust generated by a solar sail over a spacecraft enables the existence of new artificial equilibrium points, which depend on the position of the spacecraft with respect to the asteroid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solar sail. Such equilibrium points generate new spots to observe the body from above or below the plane of motion. Such points are very good observational locations due to their stationary condition. This work provid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to observe Ida through the use of artificial equilibrium points as spots combined with transfer maneuvers between them. Such combination can be used to observe the asteroid from mor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in comparison to fixed ones. The analyses are made for a spacecraft equipped with a solar sail and capable of performing bi-impulsive maneuvers. The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is used both to maintain the equilibrium condition and to reduce the costs of the transfers and/or to create transfers with longer duration. This is a new aspect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because it combines the continuous thrust with initial and final small impulses, which are feasible for most of the spacecraft, because the magnitudes of the impulses are very low. These combined maneuvers may reduce the transfer times of the maneuvers in most of the cases, compared with the maneuvers based only on continuous thrust. Several options involved in these transfers are shown, like to minimize the fuel spent (Δv) as a function of the transfer time or to extend the duration of the travel between the points. Extended transfer times can be useful when observations are required during the transfers.  相似文献   
896.
吊挂系统是地面模拟空间机械臂重力卸载试验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传统PID控制方式动作响应慢、鲁棒性差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方式.该方式有很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且学习规则简单,可映射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便于计算机实现.利用该特性,设计了一种重力卸载精度较PID控制方式更高的控制器.该...  相似文献   
897.
泡状隔板对涡轮叶片内冷通道换热和流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增强涡轮叶片内部通道的换热、减小流动阻力,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泡状隔板结构。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等热流边界条件下泡状隔板结构的半径以及形状对通道换热和流阻特性的影响,并与直隔板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对称型泡状隔板结构能够大大减小通道流动阻力,随着泡状结构半径的增大,减阻效果增强;不对称型泡状隔板结构只在半径最大时能减小流动阻力;泡状结构对于换热的影响并不明显。实验结论可以为涡轮叶片内部冷却通道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8.
2.4m风洞是世界上最大的引射式风洞之一,该风洞控制系统多、所能实现的吹风方式也多,因而,其系统复杂。风洞被控对象具有非线性、时变、滞后和耦合特性,而风洞试验又要求系统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和较快的稳定收敛速度。为了解决这种控制系统复杂的风洞控制问题,在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上分别采用了先进的集散型控制系统硬件和智能控制策略,使风洞p0和M数控制精度分别优于0.3%和0.002。笔者对风洞控制核心系统和控制软件的设计和控制策略进行了介绍。给出了调试结果说明了控制策略和控制软件的设计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899.
从分析压力传感器的平面膜片结构在变温场中存在的失稳现象入手,突破常规设计方法,采用新颖的球壳状膜片结构,克服了失稳现象,结合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技术措施,实现了瞬变温度流场速变压力的实时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900.
通过求解层流Navier-Stokes方程和组分输运方程,数值模拟了化学氧碘激光(COIL)三维扩压器和光腔中10组分21反应的内流流场,计算中没有考虑水蒸气在低温下的冷凝以及激光能量的输出。通过与国外文献计算结果比较可知,物性系数、化学反应速率常数、边界条件处理等对组分浓度影响较大,缺乏这些数据库将会影响计算结果。计算表明,三维副流射流基本穿透主流到达中心线,主副流混合较强,激发态粒子高浓度区主要在中心线附近,因此,也只有在中心线附近有较强的小信号增益系数,进一步研究混合增强技术可以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以及激光的出光功率。本研究可为强激光武器系统之新型压力恢复系统的设计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