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6篇
航空   258篇
航天技术   11篇
综合类   20篇
航天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在水冲压发动机燃烧室中设置钝体火焰稳定器,可使部分已燃高温燃烧产物在火焰稳定器后部的回流区内不断点燃新鲜的可燃混合物,从而实现稳定高效燃烧。通过改变火焰稳定器相对金属燃料入口高度及相对一次进水位置,对比分析了相对入口高度和相对一次进水位置两种不同相对参数对于燃烧室内掺混、燃烧以及火焰稳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相对高度H>1时,燃烧火焰无法稳定在回流区。当火焰稳定器相对位置不变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相对高度H减小,火焰稳定效果增加,且存在较优的相对高度(H=1)使燃烧室内的掺混效率和火焰稳定效果较好。当保持相对高度H=1不变的情况下,综合考虑火焰稳定效果、铝/水掺混效率以及发动机工作性能,L=0.5是较为理想的火焰稳定器相对位置。   相似文献   
242.
旅客氧气面罩作为旅客氧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常见的为旅客提供应急氧气的分氧装置,随着国产大飞机项目的深入开展,依照国际通用标准研制了一款持续气流旅客氧气面罩。由于旅客氧气面罩在民用飞机上的广泛装备,要求其必须具备优良的防火性能。针对CCAR-25-R4的第25.853条款和附录F第一部分的防火性能要求,对适航条款进行分析,通过对所研制面罩主体部分的硅胶和聚氯乙烯材料进行模拟切块制样,采用CCAR-25-R4附录F第Ⅰ部分(b)(5)的测试方法对所制备的试样进行水平燃烧试验。结果表明,面罩材料的水平燃烧试验燃烧速率为0,满足CCAR-25-R4附录F第Ⅰ部分第(a)(1)(iv)条款所规定的水平燃烧试验燃烧速率不得超过64mm/min的要求,研制的旅客氧气面罩防火性能满足适航要求。  相似文献   
243.
夏益志  王勇  洪流  杨伟东  陈宏玉 《航空学报》2020,41(1):123254-123254
为研究撞击式喷嘴凝胶自燃推进剂着火及火焰特性,在单喷嘴矩形燃烧室内进行了凝胶一甲基肼/四氧化二氮(MMH/NTO)喷雾燃烧过程试验研究。试验采用撞击角为75°、90°、105°的两股互击式喷嘴和撞击角为90°的两股燃料撞击一股氧化剂(F-O-F)、两股氧化剂撞击一股燃料(O-F-O)三股互击式喷嘴,首先结合高速摄影与纹影技术拍摄了燃烧过程纹影图像,随后采用高速摄影直接拍摄了燃烧过程火焰自然辐射发光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提取了火焰着火距离、火焰轴向传播速度、火焰夹角以及反应距离,并分析了喷嘴类型、燃料射流速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凝胶MMH/NTO燃烧主要发生在液膜破碎成液丝之后,射流速度越快,燃气扩散速度越快;凝胶MMH/NTO推进剂采用撞击角为105°的两股互击式喷嘴时着火距离最短;凝胶MMH/NTO着火时火焰轴向传播速度随燃料射流速度增加而增加,撞击角为90°时火焰沿喷注面下游传播速度较快;凝胶MMH/NTO稳态燃烧时火焰夹角随燃料射流速度增加而增加,反应距离随燃料射流速度增加而减小,其中撞击角为90°的两股互击式喷嘴火焰夹角最大,撞击角为105°的两股互击式喷嘴反应距离最短。  相似文献   
244.
叶家伟  张顺平  于欣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12):2593-2601
针对超声速燃烧室火焰驻留时间短和高湍流度的特点,利用500 Hz高频OH-PLIF(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技术,研究了氢燃料超声速燃烧室火焰结构,结合壁面压力,获得了点火、稳焰以及熄火过程的规律。结果表明:隔离段入口来流马赫数为2的情况下,氢气当量比0.1和0.3,在火花塞点火下,2 ms均能点燃并获得PLIF火焰图像,其中当量比为0.1凹槽内存在爆燃现象,火焰达到稳定燃烧状态较慢(约65 ms)。稳焰过程中,当量比为0.3燃烧相对不充分,燃烧区域更靠近下壁面,燃烧位置和火核位置变化较大。当量比为0.1和0.3,熄火时间均在6 ms内,其中当量比为0.1熄火时火焰是从凹腔中部传播到凹腔前缘位置熄灭并伴随有一个短暂火焰增强的过程,并且在传播至凹腔前缘时已接近熄灭,当量比为0.3在熄灭前则是慢慢变弱,最终在凹腔前缘至喷氢位置间熄灭。  相似文献   
245.
分布式非预混火焰传递函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预混燃烧是动力设备和推进系统中常见的燃烧组织形式。为了理解非预混火焰的动力学特性、预测和控制其振荡燃烧现象,有必要获得其火焰传递函数。本文通过实验测量对分布式非预混火焰的传递函数进行了研究,实验对象为甲烷空气同心射流火焰。实验中使用双麦克风技术测量燃烧室出口速度脉动,作为传递函数的输入量;使用CH基自发荧光测量燃烧过程的放热率脉动,作为传递函数的输出量。搭建了卡塞格林光学测量系统,以提升放热率测量的空间分辨率,实现单点测量,进而得到一维分布式火焰传递函数。结果表明,在频域内,实验中测得的传递函数的幅值沿火焰轴向存在两个峰值,在幅值的峰谷处相位角有180°翻转,这是热斑以对流速度向下游传播,跨越火焰面时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46.
民航飞机舱内材料阻燃特性的适航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FAA批准的民航飞机舱内材料适航条款的豁免问题,本文探讨了飞机座椅垫和舱内面板材料阻燃特性的适航符合性问题,提出了中国民航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47.
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焰微波衰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综述了国内外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焰微波衰减的有关研究工作,包括喷焰微波衰减特性分析,固体推进剂组分对微波衰减的影响,微波衰减的抑制方法和喷焰微波衰减的计量技术.  相似文献   
248.
航改型双环燃烧室燃烧反应特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地面运输用燃气轮机低排放的要求,试验研究了一种双环预混旋流(TAPS)燃烧室在以0号柴油为燃料时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采用TAPS燃烧室由于空气分配方式的改变,总压恢复系数在0.97以上,高于经典单环燃烧室。由于柴油黏度和燃点的影响,使用柴油为燃料时最低常压点火油气比高于0.05,要比相同结构采用航空煤油为燃料时的点火油气比高,但慢车贫油熄火极限没有明显的变化,维持在0.006~0.008之间。采用压力雾化的预燃级存在燃料混合不均匀的问题,导致燃烧效率只能达到0.99,为要求值的下限,但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系数小于0.25,达到了所要求的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了预混预蒸发燃烧,污染物排放中NOx的干基体积分数为1.76×10-5,明显低于所要求的性能指标,但CO的干基体积分数较高达到了5.02×10-4。综合比较各项性能指标,该燃烧室在点火、贫油熄火、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和NOx排放上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燃烧效率低和CO排放高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9.
】人发样品是生物类有机样品.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人发中Ca,Mg,Cu,Pb,Fe,Zn元素时,采用硝酸:高氯酸=4:1消解体系,电热板加热常压消解大约2小时,样品呈湿盐态.以去离子水稀释定容,测定溶液为无色、透明,分别上机测定以上各元素.本测定方法技术关键在于消解温度不得超过250℃,消解完全后要赶尽高氯酸.测定Ca、Mg时,用0.1%SrCl2水溶液定容,以消除共存物的干扰.对各元素的仪器测定条件要仔细优选,确定最佳工作状态,做吸光度—浓度曲线,确定人发样品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定期测定飞行员头发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可以对飞行员生理与心理状态的早期变化做出予警,及时防治,以保障飞行员的健康.  相似文献   
250.
脉冲爆震发动机扩焰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使燃用液体燃料的大管径气动阀式脉冲爆震发动机点火及起爆成功,设计了多种结构的强化燃烧装置.包括半V型扩焰器、环型扩焰器和环型+径向扩焰器.通过多种不同结构扩焰器在脉冲爆震发动机上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各种强化燃烧装置后,能显著提高点火成功率,加速紊流火焰的传播,且带径向的扩焰器较之环型的扩焰器,更能有效缩短DDT距离,但带来的阻力损失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