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9篇 |
免费 | 170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34篇 |
航天技术 | 293篇 |
综合类 | 10篇 |
航天 | 2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根据推进方式和是否采用金星借力,火星转移轨道分为大推力直接转移轨道、大推力金星借力转移轨道、小推力直接转移轨道和小推力金星借力转移轨道4类。传统的轨道设计方法只是针对某一类特定的转移方案进行轨道优化,而并未针对不同的转移方案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文章以2020/2022年发射窗口为例,针对4类基本火星转移轨道进行研究。首先,基于不同轨道初始设计方法,对4类轨道进行了初始设计,得到了每类转移方案的能量最优转移轨道。然后,基于设计结果和能耗对4类转移方案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得到了不同策略下的转移轨道的特性。基于小推力的火星探测任务轨道对发射能量要求低;大推力直接转移和借力金星的发射窗口交替分布,可以互为备份;基于小推力推进的探测器采用金星借力转移策略相比直接转移能够减少10%的能耗,优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2.
一种针对金星探测器的姿态指向设计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7,43(5):14-21
摘要: 金星探测需要超长距离低码率传输,因而金星探测器需要保持其数传天线指向地球.相对于地球轨道飞行器来说,金星探测器距离太阳更近,需要固定散热面来维持探测器内的温度.提供一种基于在金星探测器偏置安装天线的姿态指向设计,能够保证从金星向地球传输数据并且维持散热面远离太阳.而此设计旨在减少数传天线的数量至一根同时将两个固定平面作为散热面.还提供两种详细方案来控制姿态机动来保证在数传天线始终指向地球的同时在特定节点切换散热面. 相似文献
73.
行星保护是影响载人火星探索任务的重要问题之一。载人探测的行星保护包括3个方面,即防止来源于地球的微生物污染目标星球的正向污染防护、防止外来生物对地球的潜在危害的逆向污染防护,以及确保航天员的健康和安全。国际宇航界已经开始针对载人火星探测的行星保护制定政策法规和开展技术研讨。本文介绍了行星保护的定义和法理依据,简要回顾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阿波罗登月”中的行星保护措施,并对未来载人火星探测中的主要污染物、污染途径以及污染防护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4.
针对自由返回轨道求解过程中地心轨道类型变化造成的B平面参数方法计算失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平面参数的自由返回轨道快速设计方法。首先,基于轨道半通径参数的普适性,给出了不同轨道类型的P平面参数定义,建立了以P平面参数为求解目标量的自由返回轨道求解模型。其次,给出了基于P平面参数的自由返回轨道快速设计方法,在构建的瞬时地月惯性系下,以平面双二体自由返回轨道作为初值,实现了高精度力模型下的自由返回轨道快速求解。对8种构型自由返回轨道的设计结果表明,P平面参数具有类似于B平面参数的大收敛域,且有效解决了轨道类型变化对计算的影响,可直接应用于中国后续月球探测任务轨道设计。 相似文献
75.
76.
紫外月球敏感器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论述了紫外月球敏感器的由来和功能,从基本原理、消杂光设计、能量 与孔径选择、月像处理和姿态提取算法、超大视场消杂光等关键问题的解决进行 了阐述,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77.
78.
文章概括介绍了"发现号"宇宙飞船的布局结构。然后详细介绍了飞船用于火星探测的两种着陆舱的具体设计方案以及载人火星探测的任务剖面。最后分析了"发现号"宇宙飞船火星探测方案的关键可行技术和诸多设计优点。 相似文献
79.
80.
Yann Alibert Christoph Mordasini Olivier Mousis Willy Benz 《Space Science Reviews》2005,116(1-2):77-95
We present models of giant planet forma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migration and disk viscous evolution. We show that migra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formation timescale bringing it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ypical observed disk lifetimes. We then
present a model that produces a planet whose current location, core mass and total mass are comparable with the one of Jupiter.
For this model, we calculate the enrichments in volatiles and compare them with the one measured by the Galileo probe. We
show that our models can reproduce both the measured atmosphere enrichments and the constraints derived by Guillot et al. (2004), if we assume the accretion of planetesimals with ices/rocks ratio equal to 4, and that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CO2 was present in vapor phase in the solar nebula, in agreement with ISM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