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9篇
  免费   434篇
  国内免费   442篇
航空   1288篇
航天技术   559篇
综合类   268篇
航天   64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董祥瑞  陈耀慧  董刚  刘怡昕 《航空学报》2016,37(6):1771-1780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流场中通常会伴随激波/边界层干扰(SWBLI),其引发的流动分离将导致进气道性能下降。采用湍流离散涡模拟(DES)方法、结合有限体积离散方法与自适应网格加密(AMR)技术对来流马赫数为7.0的流场中SWBLI诱导的流动分离进行数值模拟,并分别采用单、双微楔对其进行控制。针对流场结构、近壁面流向速度、压力梯度及总压损失等参数,分析讨论了不同双微楔流向安装位置对SWBLI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双微楔产生的流向涡对与涡对之间的相互诱导促进了各自流向涡对之间的卷吸作用,使得双微楔对分离气泡的消除效果优于单只微楔;流动总压损失系数随着微楔后缘与分离气泡中心的距离的减小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综合讨论流向涡强度与形状阻力的影响,得到了双微楔最佳流向安装位置。  相似文献   
752.
基于POD和DMD方法的跨声速抖振模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寇家庆  张伟伟  高传强 《航空学报》2016,37(9):2679-2689
跨声速抖振现象是由于非定常跨声速流动中激波的自激振荡而引起的结构强迫振荡,这种现象在跨声速飞行器中普遍存在,对飞机的结构强度和疲劳寿命有不利影响。基于模态分解的分析方法是进一步发展抖振控制手段的有效工具。本文通过两类典型模态分析方法(本征正交分解(POD)和动态模态分解(DMD))对OAT15A翼型的跨声速抖振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对模态频率、翼面压力分布、流场重构误差等方面的研究,将两种模态分解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基于频率特征的DMD方法能够准确捕捉抖振的临界稳定特征和抖振主频的典型模态,同时能够更准确反映流场变量在激波间断附近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而POD方法尽管在流场重构时具有较小的总体误差,但对激波附近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历程拟合较差。  相似文献   
753.
针对数据链在着陆阶段存在盲区和塔台无法获得着陆飞机实时姿态、接地参数等问题,提出利用多功能光电跟踪技术建立飞机着陆实时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出飞机着陆监测与评估系统的技术方案。由于光电跟踪平台的视场有界,无法保证着陆飞机准确进入光电设备视场,采用精密进场雷达(PAR)牵引光电转台对准即将着陆飞机的方式,辅助光电设备捕获目标飞机,再经过图像检测算法处理,检测出目标飞机,进而转入跟踪锁定,计算出最终下降阶段目标飞机的姿态和偏航信息。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PAR初始化光电设备的方法、步骤。该系统在飞机下降阶段辅助塔台指挥,实现整个着陆过程的监视与评估,满足未来作战飞机精密进近引导的着陆保障和训练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54.
刘彬  邱雷  袁慎芳 《航空学报》2014,35(6):1633-1642
复合材料在航空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但其遭受外界物体冲击后很容易在内部产生表面不可见损伤,所以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冲击事件进行在线监测十分必要。基于压电传感器(PTZ)和Lamb波的冲击定位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是Lamb波信号在复合材料结构中传播的各向异性给冲击定位带来了困难。本文将空间滤波器算法推广到复合材料结构的冲击监测应用中,研究了与波速无关的空间滤波器冲击定位原理,提出了基于二维线性压电传感器阵列和空间滤波器的结构冲击无波速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Shannon连续复数小波变换提取并构建宽带冲击响应信号中的窄带Lamb波解析信号;然后利用波速无关的空间滤波器算法计算出结构冲击相对于各条线性压电传感器阵列的角度;最后使用冲击无波速定位公式计算出结构冲击的位置坐标。在碳纤维层合板上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冲击进行不依赖信号传播速度的定位,定位误差小于1 cm。  相似文献   
755.
廖雯雯  程婷  何子述 《航空学报》2014,35(4):1134-1141
随着现代战场中电子对抗的日益激烈,雷达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射频(RF)隐身技术是一种提高雷达及其运载平台战场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提高雷达射频隐身性能,针对具有MIMO探测模式的新体制雷达提出了隐身性能优化的目标跟踪算法。该算法基于射频隐身性能优化模型,通过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子阵划分个数、平均发射功率、波束驻留时间以及采样周期,在满足系统跟踪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优化系统射频隐身性能,其中的射频隐身性能综合考虑了截获因子及采样周期。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相控阵雷达相比,本文所提出的目标跟踪算法使MIMO雷达具有更好的射频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756.
对防空火力压制(SEAD)任务中反辐射无人机的作战效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SEAD效能的评估模型,根据模型中各指标的求解方法,给出了多反辐射无人机SEAD效能评估的仿真方法步骤,并通过算例对仿真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敌方采取欺骗手段时,反辐射无人机的作战效能会减低很多,这与实际情况相符。该方法已在反辐射无人机SEAD效能的仿真研究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757.
风浪环境下对水面弱流场进行测量是波-流作用机理的重要研究手段,对内波、水下地形、漩涡等海洋现象的微波遥感探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流场测量方法无法在风浪环境下工作,难以应用在对表面弱流场与风生波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线阵电荷耦合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的表面弱流场光学测量方法,通过表面波相速度的变化测量表面弱流场速度,其最大优点是工作在风浪环境下不受波浪振动影响。文章用水槽实验中内波激发的表面弱流场来验证此方法的正确性,对实际光学数据进行处理表明表面弱流场速度的测量精度优于0.3 cm/s。所提出的方法可以用于测量风浪环境下表面弱流场并研究流场与风生波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58.
研究使用超声导波对绝热层脱粘损伤进行检测的可行性.在铝板上采用环氧树脂粘接片状结构聚酰亚胺泡沫模拟绝热结构.通过在铝板上布置一对可变角度的楔形探头,改变入射角度和激励信号中心频率产生适当的导波模态,采用Pitch-catch方式研究不同扫描路径上的超声导波在贴片结构上的传播特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绝热层泡沫吸收了超声导波大部分能量,采用超声导波可定性地检测绝热结构的脱粘状况,包括脱粘位置和大小.  相似文献   
759.
高超声速计算中的气体动理学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昆  陈松泽 《航空学报》2015,36(1):135-146
回顾了高超声速连续流部分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总结了近些年兴起的气体动理学格式。阐述了该格式的构造机制,强调了将物理规律直接用于构造数值方法的思路。结合一些应用实例,例如激波相互作用、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以及边界层分离等高超声速问题,说明了这种构造思路给数值模拟带来的优点。从高超声速的发展历程来看,气体动理学格式的构造过程包含了更基础的物理规律,而且具有多尺度的特性。这些特性有助于研究复杂的高超声速问题。介观或者微观角度直接构造数值方法的发展趋势为高超声速计算工具指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60.
为在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初期快速地获得推力和推力矩,以满足控制相关分析和建模需要.提出一种推进系统建模方法,基于激波/膨胀波相交理论来建模与机身耦合的进气道模型;用有摩擦变截面加热管来描述双模态燃烧室;将内喷管建模成一维变截面摩擦管,采用动量定理估算推力,并通过曲线拟合得到推力的解析表达式.与CFD计算结果相比,该模型计算得到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入口气流马赫数和温度误差小于5%,压强误差小于10%;计算得到的推力随马赫数、燃油当量比和迎角的增大而增加,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单个状态平均计算时间小于0.5s.计算结果表明:该建模方法满足面向控制建模的效率和精度需求,有助于此类飞行器设计初期的动力学和控制相关的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