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0篇
航空   104篇
航天技术   35篇
综合类   12篇
航天   6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推力器真空羽流热效应计算模型修正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羽流热效应计算模型精确评估是合理进行热控设计的前提和条件。文章采用数值求解N-S方程和基于工程经验的点源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羽流内外流场;而后采用理论经验公式对羽流热效应计算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壁面热适应系数)进行分析,并讨论它们的取值范围;最后利用MBB 10 N推力器的地面试验数据,对羽流热效应关键参数的取值范围进行了精确评估,使得羽流热效应计算误差减小到工程允许的范围内,确认了修正后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212.
针霍尔推力器应用于GEO卫星时,羽流会对太阳能翼板表面高透光玻璃盖片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太阳能电池整体输入功率降低。因此,有必要针对羽流的影响对翼板表面进行一定的防护。在对目前国内外羽流安全性评估及防护方面的工作进行一定调研的基础上,针对SPT100应用于典型的GEO轨道卫星时的情况,利用SPIS软件运用混合单元粒子(PIC)方法模拟了两种可能的太阳能翼板羽流防护方案,并分析比较了每种方案的优缺点及防护效果,为推力器在轨飞行时的羽流防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13.
针对在轨航天器羽流效应对航天器整体寿命的影响,在"DFH"系列卫星姿控发动机喷管羽流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喷管的轴对称模型,选取矩形计算区域,设定一定的边界条件和计算条件,采用轴对称单组分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方法对相应实验状态的羽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测量结果,表明DSMC数值模拟羽流流场的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流动规律,实验验证了所编制的轴对称DSMC数值模拟程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14.
低空多喷管发动机喷焰红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多喷管火箭发动机低空尾焰的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热流法建立了喷焰红外传输计算模型,数值模拟了四喷管发动机尾流场2~5 μm光谱的红外特性.获得了光谱、波段辐射强度仿真数据及红外仿真热像,并与单喷管喷焰的红外特性进行了比较.考察了不同的喷管间距、探测方向、飞行高度对喷焰表观辐射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喷管尾喷焰红外辐射光谱选择性与单喷管相似,但光谱峰值无线性关系;对于低空四喷管发动机尾喷焰,红外特性随喷管间距增加有所增强,随飞行高度增加,喷焰红外辐射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215.
地球同步卫星工作过程中法兰底座所受的辐射加热对法兰上的控制开关等零件的安全有重要影响。为此,建立了节点网络法计算发动机和隔热屏对卫星法兰底座及控制开关的辐射加热,比较了发动机、隔热屏和羽流3种辐射源的作用大小,还研究了发动机位置的平移对底部法兰及控制开关辐射加热的影响。研究表明:羽流对法兰和控制开关的辐射热流最小,发动机对法兰和控制开关的辐射热流最大;法兰和控制开关上不同侧面受到的辐射加热很不均匀,面向发动机正面的侧面辐射加热最强,面向发动机头部的侧面辐射最小;发动机向后平移可以显著降低法兰和控制开关上辐射热流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216.
为了研究航天器发动机多股羽流产生的羽流干扰对流场结构及参数的影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真空羽流效应试验系统(PES)中,采用总压皮托管阵列对60 N氢氧模拟发动机单机羽流和双机干扰羽流的压力场进行了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单机羽流流场压力随着轴向距离的增大而迅速降低;受到钟形喷管产生的压缩波束影响,同一轴向距离上的压力最大值逐渐偏离喷管轴线;双机羽流干扰发生于两股发动机羽流主流之间的区域,干扰流的作用范围和强度随着轴向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干扰流压力最高可以达到单机羽流相同位置处压力的5倍以上;受到干扰流压缩波束边界的影响,同一轴向距离上的压力最大值逐渐偏离双发动机对称面。   相似文献   
217.
飞机红外辐射及大气透过率计算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飞机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以及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辐射衰减特性.根据现有的理论基础以及飞机自身结构特性,将飞机的红外辐射源分为蒙皮、尾喷口和羽流3部分,并提出了3个辐射源在不同波段、不同角度下的红外辐射特性计算方法.根据红外辐射的大气传输特性,采用了不同波长、不同弹目距离下的大气透过率简易计算方法,并将其与Lowtran7进行比较.计算了飞机在不同波段下,经大气衰减后,最终到达红外探测器的辐射强度.  相似文献   
218.
空心阴极的放电模式主要有点状和羽状两种,为研究两种模式的转变机理,采用PIC/PCD(单元粒子/等离子体化学动力学)混合算法对阴极内部等离子体流场进行计算,以辐射传递系数处理阴极内部的热辐射计算,并且在通过流场与热场的多次迭代计算后达到收敛。为验证数值模型的计算精度,考察阴极表面5个测点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计算误差在5%以下,并且以羽流光色计算图与试验照片作对比,定性验证模型对放电模式的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气体流量下、不同阴极顶孔径的阴极内部各类等离子体参数分布进行计算,通过分析阳极电压、羽流形态变化的内在原因,获得点-羽放电模式的转变机理,可为阴极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19.
谭睿  于博  王平阳 《上海航天》2023,40(4):128-135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新型嵌套式霍尔推进器解决了传统单通道霍尔推进器功率不高和运行模式单一的问题,在航天领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质量流量和磁场强度对嵌套型霍尔推进器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PIC-DSMC算法,追踪和模拟等离子体粒子在电磁场作用下的运动和碰撞过程,对羽流场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质量流量和磁场强度对推力贡献成正相关,推进器的比冲和羽流发散角则会受到双通道的综合影响。适当增大内通道的运行功率能够提升推进器整体效率。本文的模拟结果初步证明了嵌套霍尔推进器运行工况和磁场设计的可行性,并进一步为推进器的实验和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20.
IPM has detected nightside 135.6 nm emission enhancements over a wide latitude range, from the sub-auroral latitudes to the equatorial regions during geomagnetic storms. Our work,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IPM to understand these 135.6 nm emission enhancements during of geomagnetic storms and studies the variations of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and the F2 layer peak electron density (NmF2) in the region of enhanced emissions. Middle and low latitude emission enhancements are presented during several medium storms in 2018. The variations of both the integrated electron content (IEC) derived from the nighttime OI 135.6 nm emission by IPM and TEC from the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 (IGS) relative to the daily mean of magnetically quiet days of per each latitude bin (30°≦geographic latitude < 40°, 15°≦geographic latitude < 30°, 0°≦geographic latitude < 15°, ?15°≦geographic latitude < 0°, ?30°≦geographic latitude < -15°, ?40°≦geographic latitude < -30°) are investigated and show that on magnetically storm day, IEC by IPM always increases, while TEC from IGC may increase or decrease. Even if both increase, the increase of IEC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EC. From the comparison of IEC and TEC during magnetic storm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nhancement of the nighttime 135.6 nm emissions is not entirely due to the ionospheric change. The time of IEC enhancements at each latitude bin is in good agreement, which mainly corresponds to the main phase time of the geomagnetic storm event and lasts until the recovery phase. The available ground-based ionosonde stations provide the values of NmF2 which match the 135.6 nm emissions measured by IPM in space and time. The variations of NmF2 squared can characterize the variations of the OI 135.6 nm emissions caused by O+ ions and electrons radiative recombination.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OI 135.6 nm emission enhancements caused by O+ ions and electrons radiative recombination (where NmF2 squared increases) are obviously a contribution to the measured 135.6 nm emission enhancements by IPM. The contribution accounts for at least one of all contributions to the measured 135.6 nm emission enhancements by IPM. However, where the NmF2 squared provided by ionosonde decrease or change little (where the OI 135.6 nm emissions cause by O+ ions and electrons radiative recombination also decrease or change little), the emission enhancements measured by IPM at storm-time appear to come from the contributions of other mechanisms, such as energetic neutral atoms precipitation, or the mutual neutralization emission (O+ + O-→2O + h? (135.6 nm)) which also occupies a certain proportion in 135.6 nm airglow emission at n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