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0篇
航空   159篇
航天技术   244篇
综合类   31篇
航天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21.
Response of the D-region of the ionosphere to the total solar eclipse of 22 July 2009 at low latitude, Varanasi (Geog. lat., 25.27° N; Geog. long., 82.98° E; Geomag. lat. = 14° 55’ 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ELF/VLF radio signal. Tweeks, a naturally occurring VLF signal and radio signals from various VLF navigational transmitters are first time used simultaneously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otal solar eclipse (TSE). Tweeks occurrence is a nighttime phenomena but the obscuration of solar disc during TSE in early morning leads to tweek occurrence. The changes in D-region ionospheric VLF reflection heights (h) and electron density (ne: 22.6–24.6 cm−3) during eclipse have been estimated from tweek analysis. The reflection height increased from ∼89 km from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tweek to about ∼93 km at the totality and then decreased to ∼88 km at the end of the eclipse, suggesting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week reflection height of about 5.5 km during the eclipse. The reflection heights at the time of totality during TSE are found to be less by 2–3 km as compared to the usual nighttime tweek reflection heights. This is due to partial nighttime condition created by TS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3 dB in the strength of the amplitude of VLF signal of 22.2 kHz transmitted from JJI-Japan is observed around the time of the total solar eclipse (TSE) as compared to a normal day. The modeled electron density height profile of the lower ionosphere depicts linear variation in the electron density with respect to solar radiation as observed by tweek analysis also. These low latitude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s on the eclipse day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normal days.  相似文献   
322.
含分层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前后屈曲行为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基于Mindlin一阶剪切理论的四节点板单元,分析了简支和固支两种边界条件下含圆形分层复合材料层合板前后屈曲行为。结果表明,尽管浅部分层的存在使层合板的前屈曲临界载荷大幅度下降,但层合板仍能继续承受很大的后屈曲载荷,这种情况下的前屈曲是由于分层部分的局部行为造成的。同时,在相同的铺设和分层厚度及边界条件下,分层半径越大,后屈曲临界载荷越低,固支下的后屈曲临界载荷比简支下的临界载荷高。  相似文献   
323.
短毫米波段波纹喇叭天线的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的机械加工精度的限制,在短毫米波段准光网络中,用作高斯馈源的波纹喇叭天线的设计加工成为难题.根据用户对高斯波束的参数要求提出了波纹喇叭天线的尺寸设计方案,采用了一种节约计算资源的模式匹配算法对包含大量波纹周期的波纹喇叭天线进行数值预测.针对短毫米波段波纹喇叭天线物理尺寸小、加工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迭片套装"法的加工工艺,即通过加工一系列圆环状波纹片和合理的工装结构而组装成完整的波纹喇叭天线.采用此工艺分别加工了工作在5mm和3mm波段的波纹喇叭天线,对其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324.
The yearly variation of the integrated emission rate of the O(1S) nightglow in the lower thermosphere is studied and the solar cycle impact is examined from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Wind Imaging Interferometer (WINDII) operated on the Upper Atmosphere Research Satellite (UARS). More than 300,000 volume emission rate profiles of the O(1S) nightglow observed by WINDII for 40°S–40°N latitudes during November 1991–August 1997 over half of a solar cycle are utilized. These profiles are vertically integrated for the altitude range of 80–100 km and the equivalent column integrated emission rates are then zonally averaged for bins with 10° latitude and 3 month intervals. It is found that for each latitude the O(1S) nightglow emission rate appears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solar F10.7 cm flux, following a linear relationship. This characterizes the solar cycle impact on the O(1S) nightglow, while the solar influence is modulated by a seasonal variation. Based on these variations, an empirical formula is derived for predicting the three-month averages of the O(1S) nightglow integrated emission rate. The standard error of the estimated values from the formula is smaller than 30 Rayleigh.  相似文献   
325.
采用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组,模拟了平板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现象.运用SIMPLE算法求解方程组,并分别采用三阶精度的QUICK格式和中心格式离散对流项和扩散项.计算结果较好预测了入射斜激波在平直壁面引起湍流附面层分离的流动特征: 分离点的反射激波、分离包引起的膨胀扇以及再附点的反射激波.对流场的时均参数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计算得到的壁面压力分布、摩阻系数分布和速度型与实验值比较吻合很好.结果表明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组能够高精度模拟平板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动.   相似文献   
326.
柱形等离子体辐射场的数值计算和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参照金属辐射场的求解方法,在简化条件下计算出柱形等离子体行波传输和驻波传输的辐射图.当改变等离子体密度以及相关参数时,对应的辐射图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得出与信号在金属介质中传输相类似的结果.根据理想柱形等离子体表面波的色散关系得到波矢,求出的柱形等离子体辐射方向图与金属介质的辐射方向图相比,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利用等离子体进行信号传输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27.
利用武汉流星雷达2002年2月20日至2003年11月10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武汉上空中间层-低热层(MLT)中的准16日波,即周期范围在12—20天的行星波。分析结果表明,16日波的纬向成分通常比经向成分要强.(1)在2002年和2003年,波振幅最强都出现在当年的秋季(约9月10日—10月10日).Lomb-Scargle(L-S)谱分析得到振幅最大值约为16m/s.2002年夏季出现了同年次最强的波动,但2003年没有发现这一现象.两年的冬季都没有出现强的16日波.(2)2002年,在86—98km处波动较强,最大振幅(约16m/s)出现在90km、94km处,而2003年低高度的波动要比较高高度的波动强.武汉上空MLT中,秋季的16日波是能量上传的波动,即它的源在较低的大气层.2002年夏季的波动的能量是下行的,波源可能在南半球.  相似文献   
328.
本文利用NIMBUS-7SAMS资料分析了东经100度子午线上的两个站点(67.5°N和42.5°N)在10mb和0.0827mb高度上从1978年底至1982年间的大气温度,获得几年的平流层冬季增温结果.在1978/1979年和1981年初的冬季,高纬站点几天内出现的平流层增温最大幅度可达65K.对平流层增温的谱分析结果指出,在高纬冬季平流层有很强的16天、32夭、21天周期的行星波。中纬冬季平流层增温幅度较小,约为20K.中纬的中间层高度上整年存在有5天、8天和16天的行星波。分析研究、南、北半球不同纬度的温度随经度的分布,得出高纬冬季平流层、中间层大气温度随经度有明显的变化。波数1和波数2的波有大的幅度(主要是波数1),从高纬到低纬,波幅逐渐减小在冬季的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中,波数1和波数2的行星波在短期内可强烈增强,引起平流层冬季增温。   相似文献   
329.
应用可视化图形电磁计算(GRECO)技术求解高频区复杂目标面元与棱边后向散射场.对低散射截面的座舱而言,行波效应往往贡献较为显著,在某些空域内行波值甚至超过面元与棱边贡献,通过GRECO与行波混合法分析座舱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并给出其雷达散射截面(RCS)值.   相似文献   
330.
周期性结构在毫米波波导同轴转换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导同轴转换连接器是微波、毫米波通信和测试中非常重要的器件.基于PBG(Photonic Band-Gap)和阶梯阻抗变换结构在导波系统中对电磁波传播性能的影响,探讨和研究了将这2种周期性结构应用在8 mm波导同轴转换连接器的设计中的情况,通过在同轴腔内导体介质支撑垫中布置二维PBG结构抑制同轴部分横向溢散的电磁波,通过在波导腔体内增加阶梯阻抗结构,改善阻抗变换效率,提高波导同轴转换器件的传输性能.仿真和实验证明了这种PBG/阶梯阻抗变换结构在毫米波波段同轴波导转换设计应用中的有效性,改善了系统的性能及稳定性,在不增加通常的调谐器件情况下,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有效降低了驻波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