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5篇 |
免费 | 93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67篇 |
航天技术 | 269篇 |
综合类 | 37篇 |
航天 | 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Bakul Das Shubham Sarkar Prabir Kumar Haldar Subrata Kumar Midya Sujay Pal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includes Cospar's Information Bulletin, Space Research Today)》2021,67(1):75-86
The D-region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due to the tropical cyclone Fani over the Indian Ocean have been analysed using Very Low Frequency (VLF) radio communication signals from three transmitters (VTX, NWC and JJI) received at two low latitude stations (Kolkata-CUB and Cooch Behar-CHB). The cyclone Fani formed from a depression on 26th April, 2019 over the Bay of Bengal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Indian Ocean) and turned into an extremely severe cyclone with maximum 1-min sustained winds of 250 km/h on 2 May, 2019 which made landfall on 3 May, 2019. Out of six propagation paths, five propagation paths, except the JJI-CHB which was far away from the cyclone track, showed strong perturbations beyond level compared to unperturbed signals. Consistent good correlations of VLF signal perturbations with the wind speed and cyclone pressure have been seen for both the receiving stations. Computations of radio signal perturbations at CUB and CHB using the Long Wave Propagation Capability (LWPC) code revealed a Gaussian perturbation in the D-region ionosphere.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t different layers from the NASA’s TIMED satellite revealed a cooling effect near the tropopause and warming effects near the stratopause and upper mesosphere regions on 3 May, 2019.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cyclone Fani perturbed the whole atmosphere, from troposphere to ionosphere and the VLF waves responded to the disturbances in the conductivity profiles of the lower ionosphere. 相似文献
172.
应用GAO-YONG可压缩湍流模式,数值模拟了NACA0012,RAE2822翼型的定常跨音速粘流算例.对流项采用三阶ROE格式,扩散项采用二阶中心格式,用多步Runge-Kutta显式时间推进法求解空间离散后的控制方程.计算结果很好地预测了翼型表面的压力系数的分布、激波的位置、马赫数等值线的分布等情况,并且对翼型表面激波与边界层相互干扰以及层流向湍流的转捩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很好,表明GAO-YONG可压缩湍流模式应用合适的计算方法能够高精度模拟翼型跨音粘性流动问题,并且基于GAO-YONG可压缩湍流模式各向异性湍流粘性的机理,提供了一种预测转捩起始位置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73.
地面入射的大功率高频无线电波(泵波)和电离层等离子体之间的参数相互作用,能够引起静电波的激发,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不稳定性.本文用PIC静电粒子模拟方法,研究泵波与赤道电离层E区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泵波能够控制双流不稳定性的发生,在不同条件下,泵波对双流不稳定性起着稳定与不稳作用,模拟结果定性地与理论研究结果相符合,这为我们对不规则体产生的地面人工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4.
175.
冯·卡门(Von Kármán)撞击坑是“嫦娥4号”的候选着陆区之一。基于LOLA高程数据,对当前的月球光照模型做出改进,建立了月表太阳辐射模型,对冯·卡门地区2018年太阳辐射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很大,撞击坑的南部坑壁、中央峰北部以及内部小撞击坑南部坑壁接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多,坑底平原大部分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能在(0.9~1)×1010 J/m2之间;不考虑月面坡度时,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受纬度的影响,计算区域的变化范围为(0.87~1.01)×1010 J/m2。结合月表坡度和光照条件提出了两个候选着陆区(S1区和S2区):S1区位于坑底南部平原,地势更平缓,日出更早,光照时间更长;S2区位于中央峰西北侧,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更多。两区全年平均接收的太阳辐射能分别为9.31×109 J/m2和9.65×109 J/m2,7月份光照时间最长,更适宜着陆。 相似文献
176.
以激光雷达夜间观测的温度数据的时空范围和时空分辨率作为参考,构造具有已知背景温度(由稳态背景、行星波和潮汐波组成)和重力波频谱分布的合成温度数据,针对合成温度数据,分别采用已有的夜间平均方法和时间滑动平均方法提取重力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谐波函数近似表示背景大气变化的谐波拟合方法提取重力波.通过比较提取出的重力波与事先给定的重力波得到谱响应,利用谱响应定量分析各方法能够有效提取重力波的周期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对背景温度成分敏感的夜间平均方法提取的重力波振幅易被严重高估;对半日潮汐比较敏感的时间滑动平均方法通常可以提取周期小于1.15倍窗口宽度的重力波;对背景温度成分不敏感的谐波拟合方法可用来提取周期小于0.4倍夜间时间长度的重力波.将各方法应用于Na激光雷达夜间观测的温度数据,从中提取重力波,结果表明时间滑动平均方法和谐波拟合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7.
从基本的无网格光滑粒子法SPH(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近似出发,修正了模拟固体力学中大变形弹塑性碰撞的SPH方法.在边界处采用修正的边界条件,弹塑性分析过程中采用增量理论计算应力,迭代过程中用守恒光滑法进行滤波修正消除拉力不稳定.对SPH方法进行了程序实现,给出了杆弹塑性碰撞的算例.计算分析表明,SPH方法节点的影响域较大、精度较相同节点间距有限元法的结果有一定差距,但是通过增加粒子数量可以提高SPH的精度,保持了其简单性和计算大变形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8.
基于SPH的小型飞机水上迫降姿态数值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航条例中要求飞机必须具备良好的水上迫降性能。早期主要通过试验方法研究飞机的水上迫降性能,但是试验耗资巨大、时间周期长。采用一种新型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飞机水上迫降问题,利用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SPH)方法模拟三级波浪,建立小型飞机水上迫降模型。考虑到飞机姿态角和起落架收放状态对迫降性能的影响,建立7种计算工况,模拟得到相应的加速度响应和姿态角变化。以飞机在迫降过程中应该受到较小的加速度响应和姿态角变化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计算结果,最终给出12°姿态角、起落架收起为最优迫降状态的结论,为飞机迫降的入水姿态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9.
反舰导弹攻击海面舰船目标时,通常根据目标的散射特征数据进行目标类型判定并做出决策。但是在高海况下:如果导弹横浪飞行,海浪对导弹命中目标的影响会变小,基本能保证可靠命中目标;但如果导弹顶浪飞行,则海浪会引起目标雷达反射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的起伏甚至突变,影响导弹对目标的锁定和判断。文章建立了不同海况和舰船目标的融合模型,并针对融合模型仿真计算了导弹不同突击方向时的 RCS,最终根据高海况时舰船横浪或顶浪航行的原则,按照捕捉概率最大的方向确定导弹的攻击方向。 相似文献
180.
月球着陆探测的候选着陆区域的质量异常分布,预示着对应区域发生过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存在着异常丰富的物质组成。对月球的质量异常分布或重力场异常的探测是基于绕月卫星重力探测方法获取的,结合“嫦娥1号”月球探测获得的月球重力场异常模型与地形探测模型的数据,分析揭示存在于月球背面的质量瘤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次任务的数据首次证认了一个位于中尺度撞击区域,冯·卡门(Von Kármán)撞击坑的南半部和边缘的正下部的质量瘤,暂定编号CEFC04,冯·卡门撞击坑是该区域形成后,又一次大型撞击产生的。这类显著的被藏匿的中尺度月球质量瘤的发现,对探测研究月球的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