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0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287篇
航空   1318篇
航天技术   327篇
综合类   165篇
航天   27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On exploratory class missions astronauts will be exposed to a variety of heavy particles (HZE particles) which differ in terms of particle energy and particle linear energy transfer. The present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evaluate how thes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articles affect cognitive performance, specifically operant responding. Following exposure to 28Si, 48Ti, 12C and 16O particles at the NASA Space Radiation Laboratory rats were tes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respond appropriately to changes in reinforcement schedules using an operant tas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particles in disrupting cognitive performance, defined as the lowest dose that produced a performance decrement, varied as a function of the energy of the specific particle: for comparisons between different energies of the same particle (e.g., 56F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rticle wa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particle linear energy transfer, whereas for comparisons between different particles (e.g., 56Fe and 16O) effectiveness wa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particle linear energy transfer.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mechanism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particles and energies and in terms of their implications for analyzing the possible risks to astronauts of decrements in cognitive performance following exposure to HZE particles on long-duration exploratory class missions.  相似文献   
862.
传递对准姿态匹配的优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凯  鲁浩  闫杰 《航空学报》2008,29(4):981-987
 推导了4种传递对准姿态匹配算法,分析了这4种姿态匹配算法的优缺点,证明并验证了其中的“最优姿态匹配法”在姿态匹配算法中的最优性。首先介绍了传统的“姿态角匹配法”及其改进算法,即“姿态矩阵匹配法”,接着引入了量测失准角的概念,经过理论推导,提出了利用量测失准角进行传递对准姿态匹配的“量测失准角匹配法”。上述3种姿态匹配算法都是在子惯导安装角是小量的条件下推导而获得的,只能适用于安装角是小量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对“量测失准角匹配法”进行了完善,推导出了一种可在多挂点下使用的现代姿态匹配算法——最优姿态匹配法。从理论上证明了4种姿态匹配算法的相互关系。最后,采用“速度+姿态”匹配方案进行的传递对准仿真结果表明:4种姿态匹配算法具有相同的估计精度;推导的“最优姿态匹配法”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可应用于子惯导安装角是任意角度的情况,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63.
在对射流冷却平板模型和射流冷却凹板模型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设计了射流冲击冷却式蒸汽冷却叶片,并对其进行了热耦合数值模拟.通过改变平板和凹板的进口雷诺数,射流孔与靶板间距和凹板曲率,对靶板的冷却传热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传热量与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上面得到的变化规律设计出射流冲击冷却式蒸汽冷却叶片,应用ANSYS CFX 10.0数值程序,对冲击冷却的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三维热耦合数值模拟,得到叶片表面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分布.   相似文献   
864.
外商投资企业通常通过转让定价进行避税,转让定价问题不能仅从名义税负的高低来思考,一切影响企业成本和收益的因素都可以引起外商投资企业做出理性的转让定价避税方式和方向选择。通过对珠海市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能力和税收流失规模的评估,认为应从完善外部环境和转让定价的调整及稽查方面入手提高转让定价避税的成本,解决外资企业税收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865.
新型功率传递系统构建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SYSTEMⅡ功率传递系统构成原理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利用1806双通道功率计配合通过式功率座和终端式功率座构成测试系统的新方案,新方案去除了老方案中的必备设备1805射频控制器,对于1805损坏或因其他原因没有1805构成测试系统的实验室来讲,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866.
基于小波分析的目标轨道机动自主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目标的轨道机动是与相对距离变化率的突变联系在一起的.测量值是通过星载激光雷达得到的目标的相对距离,特征量是采用微分平滑处理获得的相对距离变化率.由于测量噪声的影响,机动引起的特征量突变被淹没在噪声中.利用小波分析的多尺度分解,就能够把淹没在噪声中的特征量变化揭示出来.为了满足星上自主运算的要求,提出的机动检测方法就是基于对小波分解后信号的处理,通过对相关系数阈值的比较来检测特征量的突变.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7.
王建  孙冰  魏玉坤 《火箭推进》2008,34(2):31-36
应用SSTκ-ω湍流模型,对三维粘性掺混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切向入射的超声速氢气膜在不同吹风比和被冷却面上的绝热温比分布,并通过冷却剂分布情况详细研究了其形成原因。计算结果表明:吹风比是决定超声速气膜冷却效果的重要因素,吹风比增大,冷却效果随之提高;不同曲率的曲面上,冷却效率的分布规律不同,凹面上冷却效果最好,这与低速气膜冷却不同;离散孔在被冷却面中心和两侧的冷却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引入一定的侧向倾角使这种差异趋向消失。  相似文献   
868.
冲击粗糙壁面复合冷却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净玉  常海萍 《航空动力学报》2001,16(4):386-389,393
对有初始横流的冲击粗糙壁面复合冷却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由以往研究可知,影响换热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流动参数和几何参数。本文主要通过实验以了解各种流动参数、几何参数对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其结构设计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69.
3种转角下旋转U形方通道的局部换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旋转数为0~0.26内用实验方法研究了转角对旋转U形方截面通道换热特性的影响.3种通道转角分别为0°,22.5°,45°.通道转角的变化引起了通道内哥氏力二次流的变化,继而导致通道各表面换热的变化.结果表明:随通道转角的增大,前缘与后缘之间努塞尔数的差异减小,而内侧面与外侧面之间的努塞尔数差异增大;在低旋转数下,转角的变化对U形通道换热的影响较小,但高旋转数下,转角的变化对U形通道换热的影响变得明显.   相似文献   
870.
层板结构冷却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基于一维多孔材料内传热理论,建立层板冷却的理论模型,应用由实验获得的各种层板结构的流阻和换热特性,由层板两侧的压差估算通过层板的冷气流量和层板结构的冷却有效性。对影响层板冷却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层板的设计起到指导作用。在相同吹风比下,双层层板要比单层层板冷却有效性高,而三层层板与双层层板之间的差别不大。通过与传统气膜冷却方式的比较,可以发现,层板冷却具有以较少的空气达到较高的冷却效果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