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1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469篇
航空   1307篇
航天技术   423篇
综合类   260篇
航天   30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91.
An evident signature of a least studied quasi-90-day oscillation is found in the winds and tides in the MLT from an equatorial station, São João do Cariri (7.4°S, 36.5°W). The oscillation is found to appear mainly in certain intervals with small but appreciable seasonal (fourth harmonic of annual oscillation) contribution. The maximum amplitude of the oscillation is found to be around 10 m/s in the zonal wind. The enhancement peak of the oscillation exhibits downward movement indicating a plausible role of upward moving waves/tides in carrying its imprint from below to the MLT. Similar oscillation feature in the tropospheric zonal wind and ozone may imply its lower atmospheric origin as a component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that moves upward by modulating the tides. Subsequently, the propagating tides (mainly semidiurnal) are enhanced by the ozone in the stratosphere through absorption of solar UV radiation and finally manifest the oscillation in the MLT. Consistency of the present findings with the past investigations are observed in some aspects of the oscillation, whereas existing mismatches in others are believed to be due to geophysical variability depending on space and time among various locations on the globe.  相似文献   
92.
对涡轮流量计关键部件之一前导流件运用NX THERMAL/FLOW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得出流量分离导致的大涡旋尾迹区易出现在前导流件尾部区域、前导流件叶片形状对此处流体速度变化具有较大影响的结论,为涡轮流量计和前导流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
基于集中质量假设发展的一套适于可变形翼导弹的多体运动模型,以附加惯性项及快变气动参数的形式来反映弹翼变形对导弹动态特性的影响,涉及交叉求解不同弹翼外形对应的气动特性及运动方程.由此提出的一种基于Missile DATCOM与MATLAB/SIMULlNK的联合仿真方法,应用于典型轴对称导弹的变翼动态特性研究中,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94.
研究倾转旋翼机短舱倾转机构在短舱从固定翼模式运动到直升机模式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短舱倾转机构传力分析及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LMS Motion建立了短舱倾转机构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定义短舱倾转机构的各构件及其属性,创建各构件之间的运动副,定义运动机构驱动,创建外力和力矩以模拟真实的工况,得到并分析短舱和丝杠的主要运动参数曲线以及机构主交点的受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丝杠与短舱连接点处作用力随短舱的仰角增大先减小再增大,短舱与机翼支点处作用力随着短舱的仰角增大而逐渐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倾转旋翼机短舱倾转机构的参数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针对某大型公务机的门梯合一堵塞式登机门设计方案,设计了一套解锁抬升机构。为保证足够的安全性,机构中的内手柄锁和凸轮设计用于保障非意外开门,释压门则用于保障客舱只有在锁闩处于锁定情况下才能增压。为验证机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采用LMS Virtual Lab软件建立其解锁抬升机构的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分析其在抬升凸轮、手柄锁和释压门等主要安全保障机构的影响下,登机门开启时所需的手柄力矩的大小。仿真分析得到了设计预期的手柄力矩结果,验证了登机门机构方案设计的可行性,说明设计方案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6.
涡轮低维气动特性评估方法的预测精度对涡轮气动设计有重要意义.基于适用于轴流涡轮特性评估的1维体积力方法,分析和局部调整了Adam和Leonard的1维体积力模型中的叶片力源项和离心力源项,并在特性计算中引入涡轮损失模型.通过1个低压涡轮和1个含冷气高压涡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对2个算例在涡轮设计工况点的流量效率预测偏差均在1%以内,且能够反映涡轮气动特性随膨胀比的变化趋势,具有良好的精度,可用于快速可靠地评估涡轮低维气动特性.  相似文献   
97.
以垂直/短距起降飞机过渡飞行状态为背景,针对机翼内埋式风扇布局的自由来流/风扇喷流混合型流动,基于结构/非结构混合网格使用CFD方法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和分析.首先使用滑移网格技术对NASA涵道螺旋桨进行算例验证,其时均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误差为5.3%,证明了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然后数值模拟了机翼内埋式风扇布局在不同迎角下的气动性能.结果表明:风扇喷流在机翼上产生了特有的“抽吸”和“堵塞”效应,引起了机翼总升阻力的显著增加,升力最大增量达到干净机翼升力的2.6倍,阻力最大增量为干净机翼阻力的3.2倍,混合流场在机翼后缘引起了升力损失并卷起对涡.   相似文献   
98.
高声强下多狭缝共振腔的吸声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深入理解高入射声强下多狭缝共振腔吸声机理,采用低频散低耗散的计算气动声学方法对二维多狭缝共振腔开展直接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对标准单狭缝共振腔计算结果进行验证,随后相同的数值模拟方法被应用于相同穿孔率的多狭缝共振腔的数值模拟中.结果显示:高声强下涡脱落对吸声系数的贡献占据了主导地位,各入射频率下均超过68%.多狭缝低频时会导致脱落涡总能量的下降,而高频时升高;而黏性耗散作用随着共振腔狭缝数目的增加而增强.因此综合作用下低频时多狭缝共振腔对吸声效果影响不大,但在高频时多狭缝共振腔有更好的吸声效果.   相似文献   
99.
基于三维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一种基于无限大体裂纹尖端弹性应力场理论解的前几项多项式函数,对实际裂纹体弹性应力场有限元解进行拟合来计算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该方法在计算应力强度因子时不需要预先假设裂纹尖端的应力应变状态,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结果更符合三维裂纹体裂纹尖端实际的应力应变状态.首先基于二维无限大板中心穿透裂纹应力场理论解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探讨了拟合确定应力强度因子需要的多项式应力函数的项数.然后分别以二维大板中心穿透裂纹、三维大体内埋圆裂纹和三维有限厚板中心穿透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为例,通过与无限大板和无限大体应力强度因子理论解以及基于位移外推法和1/4节点张开位移法的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解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合理反映三维裂纹体裂纹尖端的实际应力应变状态,计算得到的应力强度因子数值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0.
单级跨声速压气机进气畸变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彻体力模型的基本思想,发展了一套能够反映进气畸变对风扇/压气机气动性能影响的三维数值计算程序CSAC.首先详细研究了彻体力模型的具体建模方法,然后发展了相应的三维数值计算程序.利用该程序针对某单级跨声速压气机在均匀进气下的流场进行了计算验证,计算结果与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计算吻合得很好,流场主要参数分布与相关实验数据也有很好的一致性.利用该程序分别计算分析了进口存在稳态周向总压畸变及周向总温畸变的全环三维畸变流场,结果表明:压气机进口畸变流场存在大尺度、强三维特征,将导致压气机总压比及稳定裕度下降.所有计算结果均显示该模型能够在降低对计算资源和工程经验依赖的同时,有效分析进气畸变对压气机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