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6篇 |
免费 | 346篇 |
国内免费 | 16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45篇 |
航天技术 | 208篇 |
综合类 | 139篇 |
航天 | 2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56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78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852.
旋转梁结构广泛应用于航空工程领域,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航空器的飞行安全,对旋转梁结构进行损伤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损伤,从而避免因结构损伤而造成的重大损失。以变截面旋转裂纹梁为研究对象,通过移动质量法结合分形维数理论进行损伤检测。首先建立质量块-裂纹梁模型,计算得到固有频率随质量块位置变动曲线;然后运用分形维数理论得到固有频率曲线的分形维数曲线,进而识别出梁的损伤位置及其损伤程度;最后讨论裂纹位置、损伤程度、附加质量块大小以及转速对损伤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将移动质量法与分形维数理论相结合来进行损伤检测的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损伤位置,还能够定性地反映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53.
为满足大口径光学元件精密修复用高精度二维运动装置的精度要求,利用ANSY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增加气浮支撑单元、肋板加强以及合理的减重处理,对龙门架中的承重板等薄弱环节进行优化设计。选取支撑气膜刚度作为变量,进行模态仿真,研究其对装置固有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形变降低到14μm、最大应力9.15MPa远低于2Cr13的屈服极限、一阶固有频率提升至48.974Hz,即改善气浮支撑单元结构和供气参数,可使装置刚度有效增加。 相似文献
854.
为了对针栓式喷注器液膜下漏率进行准确预测,基于针栓式喷注单元喷雾场结构分析,结合理论推导、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3种方法建立了液膜液束各自变形的相对变形量模型;在考虑液膜液束变形的基础上,引入相互影响系数表征多喷注单元间相互影响,建立了实际阻塞率和实际下漏率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及试验结果的多参数充分验证,结果表明:理论预估模型与数值仿真及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液膜液束相互作用下,液膜绕液束流动和液束根部横截面前后缘位置移动不同步导致的展向变宽分别是液膜和液束发生变形的主因,且有效动量比越大,液膜相对变形越大,液束相对变形越小。对于一定阻塞率的几何结构,结果表明:下漏率随着有效动量比的增大而增大,增大趋势呈先快后缓,且实际下漏率均小于几何下漏率,这是由膜束变形导致的实际阻塞率比几何阻塞率更大造成的。另外,发现液膜下漏率仅与表征流场结构(有效动量比)及几何结构的无量纲参数(液膜厚度与液束直径之比和阻塞率)有关,与喷射速度的绝对值无关,并给出了模型中的常系数供工程设计预估使用,对从设计初期就考虑针栓头的热防护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5.
856.
TPS试验技术是风洞中研究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的最佳手段之一。作为发动机模拟器的TPS单元采用高压空气驱动,因此高压供气流量控制精度与试验精度直接相关。常用的外式流量控制方式由于风洞模型内部空间限制,无法对2台以上的TPS单元进行流量控制。针对外式流量控制方式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双喉道匹配设计的内式流量控制装置,集流量控制与测量功能于一体,可同时进行4台TPS单元的流量控制,满足4发运输机的动力模拟试验需求。为考核该装置的性能,进行了地面校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良好的流量线性控制能力,控制分辨率优于0.15 g/s,流量控制精度优于3 g/s;在8 m×6 m低速风洞进行了某型飞机全模TPS动力模拟试验,试验重复性精度满足国军标合格指标。
相似文献857.
研究了复合材料宏观、细观特征之间的联系,将宏观复合材料体中的1点赋予了细观结构特征。基于细观结构周期性假设,建立了1种细观力学模型,用模型中高阶多项式函数模拟基体和增强相中的细观位移场;通过对细观单元力学方程的分析与求解,建立了复合材料宏观、细观力学变量之间的联系。该细观力学模型,不仅能用于复合材料宏观有效性能的预测及细观应力、应变场的分析,而且能够很容易地融入常规有限元法中,实现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宏观、细观一体化分析。以该细观力学模型为基础的计算结果与部分文献中的试验结果及理论计算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58.
压气机转子叶片动频动应力测试技术和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某型发动机第二级压气机转子叶片在整机上进行动频,动应力测量的应用实例,介绍了一种较为成熟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先通过电动振动台对叶片进行应力分布试验,确定了动测叶片的应变片粘贴位置,然后在试车台架上对试验叶片实测,根据应变片输出信号判断叶片的动频,动应力,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为同类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9.
Brigitte Schmieder Guillaume Aulanier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includes Cospar's Information Bulletin, Space Research Today)》2012
CMEs are due to physical phenomena that drive both, eruptions and flares in active regions. Eruptions/CMEs must be driven from initially force-free current-carrying magnetic field. Twisted flux ropes, sigmoids, current lanes and pattern in photospheric current maps show a clear evidence of currents parallel to the magnetic field. Eruptions occur starting from equilibria which have reached some instability threshold. Revisiting several data sets of CME observations we identified different mechanisms leading to this unstable state from a force free field. Boundary motions related to magnetic flux emergence and shearing favor the increase of coronal currents leading to the large flares of November 2003. On the other hand, we demonstr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at magnetic flux emergence is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eruptions. Filament eruptions are interpreted either by a torus instability for an event occurring during the minimum of solar activity either by the diffusion of the magnetic flux reducing the tension of the restraining arcade. We concluded that CME models (tether cutting, break out, loss of equilibrium models) are based on these basic mechanisms for the onset of CMEs. 相似文献
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