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4篇
航空   48篇
航天技术   31篇
综合类   11篇
航天   15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针对航天型号研制生产的现状,分析了航天型号进度控制的原理,介绍了航天型号进度控制的流程和方法,深入分析了当前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项目管理理论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总体思路和相应的调整措施。对及时推广和应用先进型号进度控制方法,推动航天型号的持续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2.
Clipper“快船”概念气动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新型高效低廉的运输工具,把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已成功实现载人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包括研制周期长、造价昂贵的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和结构简单、一次性使用的载人飞船两类.为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设计介于航天飞船和航天飞机之间的新型飞行器,集飞船和航天飞机特点于一体的升力再入飞船返回舱也许更为切实可行.俄罗斯联邦空问局提出的可多次使用"快船"概念值得关注,其升阻比高、机动性强、稳定性好、过载低、空间大、成本低,而且可以部分重复使用,代表了未来低成本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3.
我国载人登月重型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月球研究与利用是21世纪航天发展的重点之一。根据载人登月的需求,探讨了我国重型运载火箭及其动力系统的技术途径,提出研制大推力液氧/烃和液氧/液氢发动机的设想。重点论证了大推力下面级发动机的推进剂组合、动力循环方式及推力量级,认为该发动机推进剂应选择环保、廉价及高性能的液氧/烃组合,动力循环方式应采用先进的补燃循环或低成本的燃气发生器循环,推力应为4000kN左右。  相似文献   
44.
KM6水平舱综合复压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复压系统是载人地面试验设备的重要分系统之一,主要用于载人试验一旦出现重大故障和事故时,对试验舱进行紧急复压,让舱体迅速恢复到正常大气压力环境。文章介绍了KM6水平舱综合复压系统的流程设计;对系统的紧急复压能力进行了数值计算和仿真分析,其结果与系统调试结果基本吻合。表明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分析正确可信,综合复压系统流程设计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5.
程超  周林 《航天器工程》2009,18(1):108-113
基于我国即将开展的长期载人航天任务,针对航天器上大量的内务信息,分析了建立内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背景,提出建立统一位置编码体系的观点,并以分系统存储位置编码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了编码的设计方法,建立内务信息数据库,探讨了内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对星上变化内务信息数据传输进行设计,并结合在轨运行过程对该系统的使用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6.
In late 2006, NASA's Constellation Program sponsored a study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of sending a piloted Orion spacecraft to a near-Earth object. NEOs are asteroids or comets that have perihelion distances less than or equal to 1.3 astronomical units, and can have orbits that cross that of the Earth. Therefore, the most suitable targets for the Orion Crew Exploration Vehicle (CEV) are those NEOs in heliocentric orbits similar to Earth's (i.e. low inclination and low eccentricity). One of th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of this type of mission is that it strengthens and validates the foundational infrastruc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Space Exploration Policy and is highly complementary to NASA's planned lunar sortie and outpost missions circa 2020. A human expedition to a NEO would not only underline the broad utility of the Orion CEV and Ares launch systems, but would also be the first human expedition to an interplanetary body beyond the Earth–Moon system. These deep space operations will present unique challenges not present in lunar missions for the onboard crew, spacecraft systems, and mission control team. Executing several piloted NEO missions will enable NASA to gain crucial deep space operational experience, which will be necessary prerequisites for the eventual human missions to Mars.Our NEO team will present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 new mission trajectories and concepts;
• operational command and control considerations;
• expected science, operational,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impact mitigation returns; and
• continued exploration momentum and future Mars exploration benefits.
Keywords: NASA; Human spaceflight; NEO; Near-Earth asteroid; Orion spacecraft; Constellation program; Deep space  相似文献   
47.
谢燕  廖一寰  雷勇军  李道奎 《航空学报》2009,30(6):1023-1027
当出现具有较大水平速度的斜冲击着陆工况时,飞船座椅头盆向冲击过载可能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在现有的胸背向着陆冲击过载缓冲机构的基础上,引入座椅斜向弹性支撑模型,建立了斜向弹性支撑座椅缓冲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具有较大水平速度的斜冲击着陆工况的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的铰接支撑缓冲系统,适当参数组合下的斜向弹性支撑座椅缓冲系统能有效降低航天员头盆向冲击过载且不增加胸背向冲击过载;综合支撑角度、刚度和阻尼各个参数影响规律,可以得到优化的座椅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8.
国外深空探测态势特点与启示(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国外主要航天大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发展过程的梳理,重点分析了各国在无人深空探测技术、载人深空探测技术和地面测控通信技术三个方面的技术发展特点,并从总体角度对其主要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从中提炼出对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启示,以期对我国深空探测的开展有所借鉴和推动。  相似文献   
49.
文章通过分析比较美国和俄罗斯载人航天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如何开展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的建议,从而保证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相似文献   
50.
本文主要介绍小升阻比载人飞船返回舱的配平气动特性。研究表明,采用返回舱重心横编的方法,在保持对静稳定性的要求下,可以获得飞行轨迹机动控制所需的配平升阻比。返回舱飞行试验的配平气动特性可从舱内惯性平台的加速度和姿态记录数据以及轨道数据求出。风洞试验的配平气动特性数据与飞行试验结果比较之后发现,以往风洞试验得出的马赫数大于6后,返回舱的配平气动特性基本不变的结果未被飞行试验所证实。在高超声速下,随着马赫数的增大,飞行试验得出的配平攻角和配平升阻比基本上呈线性减小。返回舱的静稳定性数据表明,有时会出现不希望的第二配平点。消除该第二配平点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外形修改设计和在返回舱小头上加装调整翼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