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80篇
航空   369篇
航天技术   77篇
综合类   51篇
航天   2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5 毫秒
641.
液体火箭贮箱增压排液过程三种气枕模型的数值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液氧贮箱氦气增压排液过程,分别建立了零维整体模型、一维分层模型及二维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对气枕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值研究.零维及一维模型采用经验公式求解气枕与壁面间的换热量,而二维CFD模型通过低雷诺数k-ε模型确定流体与固壁间的耦合换热作用.计算时氦气采用理想气体模型.利用三种模型分别预测了贮箱内气枕压力、气枕平均温度及温度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三组结果分布合理,不同模型的结果之间能够互相印证;对于气枕及与气枕接触壁面沿轴向的温度分布,在气枕主体区一维模型与二维模型预测结果基本吻合,而在靠近消能器的气枕上端,两种模型预测值存在偏差;当增压气体入口速度较大时,气枕上端径向温度分层明显,需采用二维CFD模型才能展示气枕物理场分布.   相似文献   
642.
随着电路层的垂直堆叠,三维集成电路(3D-IC)的功耗密度成倍增加。具有良好散热能力的层间液体冷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雷诺数在150~900范围内面积为1cm2,针肋直径为100μm,通道高为200μm,通道间距为200μm的带有层间顺排微针肋两层芯片堆叠3D-IC内流体流动与换热特性。结果表明:与相应尺寸的矩形通道结构相比,带有层间顺排微针肋液体冷却3D-IC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在雷诺数为770时,芯片的功率高达250W,其体积热源相当于8.3kW/cm3;较矩形结构通道,顺排微针肋结构的热源平均温度和热源最大温差只有46.34,13.96K,分别减小了13.26,21.34K。   相似文献   
643.
陈梦东  余建祖  谢永奇 《航空学报》2016,37(12):3706-3712
采用比容平移法修正原始的Peng-Robinson状态(VTPR)方程,提高三氟碘甲烷(CF3I)液相饱和区密度的计算精度。基于VTPR方程,结合经典的范德瓦尔混合规则,计算了N2作为增压介质时,CF3I充填1/2灭火瓶和2/3灭火瓶所需的N2质量,并与试验值和文献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充填工况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并且优于PROFISSY软件的结果。获得了充填压力分别为2.5 MPa和4.2 MPa、CF3I不同充填密度下的总压力与温度的关系式,并计算了灭火剂热膨胀充满灭火瓶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该压力-温度关系式可用于以CF3I为灭火剂的机载灭火系统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644.
火箭发动机燃气射流驱动液柱降噪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单兵火箭燃气射流噪声抑制的方法,设计了液体水柱放置在尾管中,采用高速摄影系统观察了高温高压燃气驱动液体水柱在大气环境中的扩散过程,并对气液混合物射流噪声声压进行了测量,对比了有无液体水柱两种状态下射流的测试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尾管中放置液体水柱后,由于气液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燃气射流流场结构以及降低了射流特征参数.通过与无液体水柱的燃气射流对比,发现有液体水柱时整个测点区域的噪声声压级峰值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且地面对声波的反射也减弱,噪声声压级峰值随着测点偏离射流中心轴线角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因此,放置液体水柱后起到了明显的降噪效果,在偏离角为45°位置声压级峰值降低了6.4dB,验证了此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45.
具有针肋的狭窄空间冲击冷却实验和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宇  万超一  陈鹏 《航空动力学报》2016,31(8):1852-1859
对具有全高度针肋扰流的狭窄空间冲击冷却进行了实验和数值计算,并与平板靶板冲击冷却传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射流冲击雷诺数范围为15000~30000.实验采用瞬态液晶热像技术获得了冲击靶板上详细的传热分布,并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冲击冷却系统中的流场和传热特征.实验研究表明:狭窄空间冲击冷却中的针肋靶板端壁上的平均传热性能比平板靶板提高约7.0%,压力损失提高约17.9%,并且针肋改善了靶板端壁上传热均匀性.另一方面,数值计算分析表明近壁面射流以及空间中的上洗涡流与针肋表面发生强烈相互作用,并且针肋显著地增加了换热面积,因此具有针肋扰流的冲击冷却系统具有显著增强的总体传热性能,比平板冲击冷却提高约27.0%.   相似文献   
646.
薛帅杰  刘红军  洪流  陈鹏飞 《航空学报》2018,39(12):122534-122534
为了解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预燃室煤油离心喷嘴的动力学特性,开展了厚液膜敞口型离心喷嘴动力学响应特性试验研究。使用水为工作介质,通过改变喷嘴切向孔直径实现了旋流腔液膜厚度改变,通过脉动发生装置在喷嘴上游的供应管路上产生流量和压力振荡。使用脉动压力传感器记录了喷前压力的振荡特性,使用高速相机记录了旋流腔内流过程和喷注雾化的响应特性。研究发现:当扰动波较长时,旋流腔内液膜的厚度和喷嘴的喷雾角均周期性变化,厚液膜和薄液膜喷嘴内流过程对扰动波的动力学响应特性差别不大;随着扰动波长缩短,旋流腔内液膜局部"缩口","缩口"向下游传播并使喷雾过程出现Klystron效应;当扰动波较短时,相较于薄液膜喷嘴,厚液膜喷嘴旋流腔内流动过程对扰动波的耗散作用较弱,但厚液膜喷嘴的雾化过程对外加扰动始终不敏感。  相似文献   
647.
以等温凝固试验为基本手段 ,研究了四种不同 B含量 ( wt% ) (无 B,0 .0 2 B,0 .0 4 B,0 .0 7B)IC6合金的凝固行为 ,明确了 B含量对 IC6合金凝固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B含量对合金液相线、次生γ′的析出次序与析出温度影响不大 ,但能使合金固相线显著下降 (从而使合金的凝固范围变宽 ) ;同时 ,B含量的增加还促进了合金中低熔点相 M3B2 的析出并使合金枝晶间的液池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连通。此外 ,经等温凝固分析 ,高硼 ( 0 .0 7wt% ) IC6合金理论上具有最佳可铸性。  相似文献   
648.
燃油液体推进剂属于轻质石油产品,燃油中含有水分,会使其冰点升高,引起过滤器或输油管堵塞,甚至中断供油,酿成事故。因此,水分含量成为燃油质量检测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以测定某型导弹燃油液体推进剂中水分含量为例,详细分析以卡尔费休库仑滴定法测定水分含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加强实验操作,提高实验准确度,完成不确定度评定。测定结果为:水分质量分数46.16μg/g。当置信水平为95%时,计算出水分含量的扩展不确定度约为1.754μg/g。为保证燃油质量可靠,对燃油中的水分含量测定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可为准确评估燃油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49.
薛帅杰  刘红军  洪流  陈鹏飞 《航空学报》2018,39(9):122189-122198
为了解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预燃室煤油离心喷嘴的自激振荡特性,在大气环境下开展了厚液膜敞口型离心喷嘴自激振荡特性试验研究。无外加激励条件下,使用水作为工作介质,通过增加喷嘴长度的方法实现了敞口型离心喷嘴旋流腔液膜增厚和内流过程持续自激振荡。采用脉动压力传感器和高速相机记录了喷前压力、旋流腔气涡和喷注雾化的振荡特性。研究发现:喷嘴自激振荡过程中,旋流腔气涡周期性地"间断"和"贯通",气涡"间断"时喷注过程具有显著的Klystron效应;喷前压力、旋流腔气涡和喷注雾化过程的振荡频率接近且不同喷注压降条件下振荡频率基本保持在10~45 Hz之间,喷注压降对振荡过程的影响较小,喷前压力相对振荡峰值与其振荡频率显著相关;喷嘴的自激振荡过程可能由旋流腔内的液膜流动过程和气涡流动过程的耦合作用主导。  相似文献   
650.
为掌握某型高压涡轮叶片叶尖及尾缘出流流量分配比例对内部冷却通道换热特性的影响,利用瞬态液晶测量技术研究不同进口雷诺数、4种出流流量分配比例下局部换热分布规律及平均换热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出流流量分配比例、不同进口雷诺数下局部换热分布规律相似,出流流量分配比例对局部换热分布规律有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第2及第3通道,叶尖出流孔1出流会削弱这两个通道的局部及平均换热;叶尖出流孔2和尾缘间出流流量分配流量比例变化对第1、第2通道的局部及平均换热影响不大,影响主要在第3通道,提高尾缘出流流量分配比例会显著增强第3通道局部及平均换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