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88篇 |
免费 | 1578篇 |
国内免费 | 179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395篇 |
航天技术 | 1664篇 |
综合类 | 982篇 |
航天 | 21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1篇 |
2023年 | 156篇 |
2022年 | 267篇 |
2021年 | 338篇 |
2020年 | 331篇 |
2019年 | 387篇 |
2018年 | 407篇 |
2017年 | 370篇 |
2016年 | 412篇 |
2015年 | 371篇 |
2014年 | 461篇 |
2013年 | 341篇 |
2012年 | 465篇 |
2011年 | 556篇 |
2010年 | 401篇 |
2009年 | 402篇 |
2008年 | 422篇 |
2007年 | 427篇 |
2006年 | 391篇 |
2005年 | 367篇 |
2004年 | 330篇 |
2003年 | 311篇 |
2002年 | 237篇 |
2001年 | 213篇 |
2000年 | 218篇 |
1999年 | 236篇 |
1998年 | 186篇 |
1997年 | 179篇 |
1996年 | 111篇 |
1995年 | 109篇 |
1994年 | 125篇 |
1993年 | 102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86篇 |
1990年 | 87篇 |
1989年 | 74篇 |
1988年 | 51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1.
归纳了UAV控制的一般特点,分析了无人作战飞机自主控制的基本需求,设计了实现自主控制技术的创新性MMS/EVMS结构,提出了可变权限自主的结构和实现方法。本研究结果对无人作战飞机自主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12.
主要研究了在进离港航线分离同时不考虑跑道影响条件下,提出了进离港分开考虑统计进近管制员工作负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进近管制员工作负荷统计模型。最后结合上海进近扇区2对模型进行了检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13.
针对航天器姿态控制过程中同时存在输入饱和与姿态角速度受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姿态控制设计方法。该方法在保证系统渐近稳定的前提下,能够显式地给出输入力矩和姿态角速度的最大幅值,并通过引入一个时变锐度参数来增强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抑制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由于四元数的冗余性所导致的退绕问题,设计了一组新的姿态偏差函数和偏差向量,使得控制器在满足上述约束的同时还具有抗退绕的优点。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同时满足输入饱和与姿态角速度受限的约束,并且在较大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表现出了很强的鲁棒性,同时成功地规避了退绕现象。该算法为存在多重约束的航天器姿态控制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14.
815.
816.
利用模型预测算法先预测控制结果后控制的类人行为特点,借助深度学习在多参数寻优上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满足航天工程低硬件需求,实现组合航天器多场景下姿态控制律的重构。该算法首先利用模型预测控制将组合航天器从初始状态控制到预期状态,然后将控制过程中状态量用于3层3核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训练完成后,用该卷积神经网络代替模型预测对组合航天器进行控制,从而降低计算资源需求。仿真校验表明:该算法可预测5个控制周期内的控制参数,相比传统模型预测算法所需硬件计算时间降低约5倍,在一般硬件环境下30 s内即可完成各场景下的组合航天器姿态控制,控制精度在10 -4 量级。 相似文献
817.
根据空间平台拦截器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方程,基于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了一种综合三维极小脱靶量与极小能量的最优控制律。给出了最优推力大小与方向控制,以及最优过渡时间和关机时刻确定的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最优控制律控制精度高,易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818.
文章指出我国在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大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展示了中国的综合实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进入太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太空利用能力和太空控制能力的建设上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用户对航天器的高可靠、长寿命的要求迫切,作为航天器功能实现的技术基础,环境、材料等基础研究工作应该去适应这种发展需求,加快基础能力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19.
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