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0篇
航空   106篇
航天技术   69篇
综合类   19篇
航天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1.
为克服铜易氧化造成薄膜电阻增加、机械性能下降的缺点,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对铜薄膜表面进行改性研究。离子注入后进行了氧化试验,并结合X射线衍射和卢瑟福背散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对原有薄膜的电阻影响是很小的; 随注入剂量的增大,抗氧化能力提高;离子注入不但改善了铜薄膜的抗氧化能力,而且氧化行为及氧化层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未经注入的铜薄膜形成的氧化铜以Cu2O为主,注入后氧化铜则为Cu2O 和CuO 的复合结构。离子注入提高了铜薄膜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12.
氧离子注入P型(100)单晶硅形成SIMOX样品,经俄歇电子能谱、扩展电阻仪测试,形成了SOI结构;经霍尔测试仪测试,制备的SIMOX样品表层硅膜反型为N型导电类型,SIMOX样品的反型是硅中的氧施主所致,由近自由电子的类氦模型计算,氧施主电离能力为0.15eV,该值与早期文献报道的实验值一致。  相似文献   
113.
SAR卫星用能量功率兼顾型锂离子电池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未来大功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的发展对储能电池组提出了轻量化、倍率高及在轨寿命长等要求,而现有的SAR卫星用功率型锂离子电池产品已无法满足未来需求。通过优化正极材料和电池设计,加入功能电解液,在保证电池功率特性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本文研制出的新一代能量功率兼顾型锂离子蓄电池,额定容量为25.0 Ah,初期放电比能量达到180.0 Wh·kg~(-1),2 C放电容量为0.2 C容量的91.0%,1 C-100%放电深度(DOD)和2 C-30%DOD循环性能优异,可以满足下一代大功率SAR卫星的供配电需求,且大幅降低了电源系统重量,提高了卫星储能系统的利用率和平台有效载荷能力。  相似文献   
114.
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等潜力,是未来航天器电源的重要解决方案。本文利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凝胶/Li_(6.5)La_3Zr_(1.5)Ta_(0.5)O_(12)(LLZT)复合电解质。通过选择与陶瓷相润湿性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MMA)进行原位聚合,改善了电解质内部陶瓷与凝胶的两相界面。室温下,此复合电解质具有6.6×10~(-4)S·cm~(-1)的离子导电率。进一步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Li/复合电解质/Li对称电池。与非原位方法相比,原位聚合将电解质与金属锂的界面比电阻从1 572Ω·cm~2降至367Ω·cm~2,对称电池在0.085 mA·cm~(-2)下能够稳定循环400圈,显示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5.
为了在锂离子电池加速退化试验中监测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状态,为分选提供依据,引用了质量管理中的控制图方法.在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的分析中,获得了可以表明电池当前性能状态的两个关键参数:开路电压和放电容量,并讨论了它们的关系;采用放电容量和开路电压形式的二维平面点作为三维控制图的主体,通过相关试验数据使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确定控制上下限;最后使用MATLAB完成三维控制图,并叙述了几种控制图的分析方法.该结论适用于电池产品的验收和分选,也可为评估电池的寿命及可靠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6.
LIPS-200离子推力器寿命地面试验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系统调研和分析国外用于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南北位置保持的离子推力器寿命试验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通信卫星工作寿命需求和LIPS-200离子推力器产品研制现状,提出和论证了LIPS-200离子推力器地面寿命试验验证的目的和技术方案,讨论和分析了与寿命试验方案密切相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7.
The collisionless plasma environment at the current sheet of the Earth’s magnetotail is subjected to fast dynamic evolutions such as tearing instability. By considering agyrotropic pressure for electron and ion components of a collisionless plasma, we analytically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tearing mode instability, in which, breaking the frozen-in condition can either be provided by the electron inertia or by agyrotropic electron pressure. A set of linearized Hall-Magnetohydrodynamic (MHD) equations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tearing mode in a sheared force-free field. The presented scaling analysis shows that if the plasma-ββ exceeds a specified value, then the main mechanism of magnetic reconnection process is the nongyrotropic electron pressure. In this regime, the role played by agyrotropic ion pressure inside the reconnection layer is out of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he electron-MHD framework, adequately, describes the dynamics of tearing instability with a growth rate which is much faster compared to the cases with a dominated bulk inertia or a gyrotropic plasma pressure.  相似文献   
118.
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是解决清洁能源利用、转换和储存的关键。本文阐述了近年来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进展,包括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及锂硫电池等;重点介绍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在这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同时分析了目前各种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展望了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9.
"实践9号"A/B新技术试验卫星于2012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3年多的在轨考核和试验验证,圆满完成了卫星使命,其中离子和霍尔电推进在轨首次试验验证,进行了性能标定,分别进行了200余次的点火试验,各项指标满足要求。为我国的电推进技术的在轨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0.
利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PIIID)复合强化技术,在AISI440C航空轴承钢表面合成了类金刚石碳(DLC)薄膜。Raman光谱分析揭示出所制备的DLC膜层主要是由金刚石键(sp3)和石墨键(sp2)组成的混合无定形碳膜,且sp3键含量大于10%。原子力显微镜(AFM)形貌表明,DLC膜层表面光滑,结构致密均匀,与基体结合良好。被处理薄膜试样在90%置信区间下的疲劳寿命L10,L50,特征疲劳寿命La和平均寿命较基体分别延长了10.1,4.2,3.5和3.6倍。ANSYS模拟结果显示,最大剪切应力出现在膜基结合处并且靠近膜层内部,最大值达到2 150 MPa。结合ANSYS模拟结果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形貌分析发现,膜层内部存在的微观缺陷是滚动接触疲劳裂纹产生的诱因,循环载荷所形成的最大剪切应力和润滑油中污染颗粒的共同作用是疲劳磨坑最终形成的外在动力。建立了循环载荷条件下PIIID DLC/AISI440C轴承接触疲劳破坏的5阶段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