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9篇 |
免费 | 292篇 |
国内免费 | 33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424篇 |
航天技术 | 220篇 |
综合类 | 176篇 |
航天 | 3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94篇 |
2015年 | 75篇 |
2014年 | 101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122篇 |
2011年 | 108篇 |
2010年 | 131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107篇 |
2007年 | 108篇 |
2006年 | 91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研究了旋转热源的热传导问题,并将其简化为一维、旋转的周期性脉冲热源传热问题。类似于流体流动,一组新的由旋转角速度ω、热物性参数和几何尺寸组合而成的无量纲拟贝克数Pe1,Pe2.毕奥数Bi被导出。结果表明.它们对传热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数值仿真对每周转的温度分布给出了微观的“精细”结构和宏观的“粗糙”结构,两的差别取决于上述无量纲数的不同组合,显示了上述几个无量纲准则数的相对关系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2.
高效相变蓄热装置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某飞行器舱内大功率设备控温需求,提出了相变蓄热技术解决方案,建立了平板式肋片强化相变蓄热装置物理模型,根据大功率伺服舵机控制器热耗及工作模式等参数条件,采用十八烷为相变吸热材料,设计了一台高效平板式肋片相变蓄热装置,并通过地面试验研究,验证了该装置的控温性能、稳定性及等温性。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肋片式高效相变蓄热装置,在120 W热源功率下,可以将设备温度控制在50℃以下超过3000 s;榫槽形式的封装结构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相变蓄热装置在多次相变循环后无泄漏;在3000 s测试时间内相变装置内部最大温差为3℃,具有很好的等温性。 相似文献
243.
244.
为获得某弹载天线热管PCM复合热控装置的相控阵天线的温控性能,建立了其整机数学模型,并基于DSC测试数据,采用有效热容法对材料的相变过程进行模拟。根据T/R组件安装面的最高温度和储热器内相变材料的相变完成情况,研究了相变材料导热系数和翅片数对整机热控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使用较高导热系数的相变材料与较多的铜翅片数量有利于提高装置的热控性能,且两参数效益可以互补。最后根据研究获得的综合优选参数,制作了试验样机,验证了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45.
文章通过仿真分析手段研究飞行高度50 km、飞行马赫数15的飞行条件下,不同孔型对对撞流的影响,得到不同孔型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在入口压力0.5 MPa、质量流量22.5 g/s的稳定短模态(SPM)工作模态下,气膜孔为圆柱直孔、收缩孔、连续扩张孔、分段扩张孔等工况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扩张孔气膜冷却的壁面热流最大,圆柱孔的次之,收缩孔的最小。这表明,通过改变对撞流气膜孔的形状可以改变气流流动特性,进而产生不同的气膜冷却效果,在SPM工作模态下收缩孔的气膜冷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46.
247.
为获得非均匀气动加热条件下高超声速飞行器不同部位的合适的热防护系统厚度,发展了一种基于网格变形技术(ASD)的隔热层结构优化方法。以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复合材料隔热层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在局部均布热流载荷、三角形均变热流载荷和二次函数热流载荷等作用条件下建立隔热层结构的热固耦合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ASD技术与热固耦合分析相结合的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结果表明,基于网格变形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优化过程中的网格自动更新问题,并得到了光滑柔顺的厚度形状曲线,优化后更充分发挥了隔热层结构各层材料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48.
利用红外加热笼进行低热流模拟的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在航天器热平衡试验中,散热面区域的低热流密度要求往往难以实现。在以往的试验中,考虑到加热笼覆盖系数对热流密度均匀性的影响,通常选用红外灯阵作为主要的外热流模拟装置。但是红外灯阵体积和热容较大,形状适应性不强,对试验容器空间要求较高。文章利用仿真的手段研究了加热笼的覆盖系数对热流密度均匀性的影响,探讨了利用红外加热笼进行低热流模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49.
250.
分别应用螺旋线圈和扭带作为插入物,在Re≤2.0×103下,研究管内水与管壁的传热强化,与光管传热作了比较分析。并归纳出强化传热Nu数及流动阻力系数ζ随Re的变化规律,反映出螺旋线圈和扭带在低Re下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传热效果,但也相应地增加了流动阻力。文中对两种强化传热元件也作了相应的比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