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64篇 |
免费 | 852篇 |
国内免费 | 100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422篇 |
航天技术 | 438篇 |
综合类 | 699篇 |
航天 | 4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58篇 |
2022年 | 148篇 |
2021年 | 176篇 |
2020年 | 169篇 |
2019年 | 173篇 |
2018年 | 170篇 |
2017年 | 193篇 |
2016年 | 222篇 |
2015年 | 222篇 |
2014年 | 272篇 |
2013年 | 217篇 |
2012年 | 278篇 |
2011年 | 333篇 |
2010年 | 249篇 |
2009年 | 276篇 |
2008年 | 223篇 |
2007年 | 223篇 |
2006年 | 189篇 |
2005年 | 198篇 |
2004年 | 145篇 |
2003年 | 150篇 |
2002年 | 164篇 |
2001年 | 141篇 |
2000年 | 168篇 |
1999年 | 120篇 |
1998年 | 111篇 |
1997年 | 125篇 |
1996年 | 159篇 |
1995年 | 109篇 |
1994年 | 124篇 |
1993年 | 103篇 |
1992年 | 81篇 |
1991年 | 80篇 |
1990年 | 74篇 |
1989年 | 73篇 |
1988年 | 82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跨声速粘性流绕振荡翼型的非定常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时间和穴是二阶精度的Beam-Warming格式和Baldwin-Lomax代数湍流模式及q-ω二方程微分模式,结合网格自适应技术,数值模拟N-S方程,计算了跨声速下的翼型非定常运动,包括俯仰,浮沉和前后平移振荡。结果表明,压力分布和气动系数与实验基本符合,微分模式和自适应网格能够显著提高激波和边界层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332.
333.
334.
335.
水平槽道内气固两相湍流中颗粒行为的PIV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IV技术对充分发展的水平槽道内稀疏湍流两相流中的颗粒行为进行了定量研究。实验中壁面雷诺数Rer=430,使用颗粒为直径60μm的聚乙烯微珠,测量了0.1%和0.5%两种质量荷载。研究发现,颗粒最大浓度出现在y+≈10的位置上。对两种质量荷载,下壁面附近的颗粒体积分数最大值均远小于10^3量级,仍属于稀疏两相流。槽道下壁面附近,向上运动的颗粒概率大于向下运动的颗粒,两者概率的差异随着法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y’=10~30的范围内,颗粒相“喷射”事件(Q2)和“下扫”事件(Q4)概率分别显著地大于和小于当地流体对应值。颗粒相主要通过促进Q2且抑制Q4来实现对流体湍流的影响,颗粒的这一作用随着法向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36.
基于特征正交分解的跨声速流场重构和翼型反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二维流场的重构问题中应用特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数据处理方法。利用CFD技术计算得到的流场快照对气动力模型进行降阶,然后利用基于POD的降阶模型(Reduced Order Model,ROM)对所需的流场参数进行重构,在快照范围内可以得到高精度的结果,且具有一定的外插能力。在翼型反设计问题中该方法仍然是成功的,通过修正快照向量,利用基于POD降阶模型的数据重构方法,由已知的翼型表面压力分布通过反设计就能够高效精确地得到对应的最优翼型形状,这极大地简化了翼型反设计问题。本文分别在跨声速范围对RAE 2822翼型的流场重构和Korn翼型及NACA 63212翼型的反设计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基于POD的流场重构和翼型反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337.
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由于压力扰动可能发生不起动现象,造成推力严重下降,对飞行稳定性与飞行安全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不起动初始阶段主要受到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引起的流动分离影响,采用5阶特征型WE-NO格式与3阶TVD型Runge-Kutta格式的高精度数值方法,求解三维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利用凸起物作为涡发生器的被动控制方法,及其对高超声速流动分离现象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高精度数值格式能够捕捉到复杂精细的流动分离结构,总结了摩阻、压力等在分离再附位置的变化规律;发现凸起物通过诱导形成局部流向涡进行流动控制,能够改变压力分布,减弱分离强度,影响分离结构。 相似文献
338.
文章探讨了高校激励形式的分类以及隐性激励在师资队伍稳定方面的重要性,指出了高校建立完善的隐性激励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339.
劳动力流动动力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3,21(1):61-63
通过对劳动力要素流动问题的分析,试图找到劳动力流动原因以及流动意义的理论解释,从而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为国际劳动力流动及区域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