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6篇
  免费   351篇
  国内免费   310篇
航空   1394篇
航天技术   453篇
综合类   181篇
航天   3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31.
杨刚  姚华 《航空动力学报》2007,22(6):909-914
分析了零点配置/回路传函恢复(ZP/LTR)方法稳定性, 给出并证明了其稳定性条件.但该条件较为苛刻, 限制了ZP/LTR方法的应用.为了对ZP/LTR方法改进, 在设计过程中引入了Kal man滤波器, 通过选取特殊的参数, 使Kal man滤波器回路逼近并取代原目标回路, 从而在保留ZP/LTR方法性能的同时, 通过保证Kal man滤波器回路的稳定性保证了最后闭环系统的稳定性.给出并证明了改进后的ZP/LTR方法的稳定性条件, 指出改进后的ZP/LTR方法的稳定性条件较为宽松, 拓宽了原ZP/LTR方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32.
高位预旋进气转静盘腔换热实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某型发动机的涡轮盘腔结构简化成高位预旋进气的转静盘腔模型, 结合热色液晶先进测温显示技术, 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转静盘间距、进气流量、旋转雷诺数以及旋流比等参数的变化对冷气降温效果和转盘换热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位预旋进气对转盘外缘的冷却效果较好, 转盘上的温度分布呈现为同心圆形状;随着旋转雷诺数和转静盘间距的增大或者进气流量的减小, 冷气的总温降减小, 气流对转盘的换热效果变差.   相似文献   
933.
黄护林  张炎 《航空动力学报》2007,22(8):1209-1215
根据磁场作用下等离子体的湍流和传热能力将受到抑制的现象, 提出利用磁场控制低温等离子体隔离高温燃气与喷管壁的方法, 以减少高温燃气对壁面的传热, 从而达到降低壁面温度的目的.分别建立诱导磁场方程求解洛伦兹力和磁场作用下的k-ε湍流模型求解湍流粘度, 数值模拟了不同强度磁场作用下的磁控等离子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结果表明, 磁场能够有效地抑制湍流强度, 降低传热能力, 从而有效地降低壁面温度;并且磁场越强, 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934.
旋转半受限单孔冲击局部换热特性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热膜法测量局部换热系数Nu,对旋转条件下半受限冲击射流的换热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冲击雷诺数Re(20 00035 000)和旋转数Ro(00.003 441)等参数,讨论了旋转状态对半受限单孔冲击换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旋转显著影响了冲击靶面的局部换热系数分布规律.在实验工况范围内,靶面局部(平均)Nu数均是先随着旋转数Ro的增加而增强,后又随着旋转数Ro的增加而减小.实验中还观察到同静止情况相似,旋转条件下半受限冲击射流的冷却效果也是随着冲击Re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35.
刘高文  张丽  郭涛 《航空动力学报》2007,22(11):1785-1791
基于涡流发生的凹坑强化换热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强化换热和冷却技术,其主要特点是传热强度大,流动阻力小,综合传热性能高.通过近十年来凹坑强化换热研究工作的回顾,介绍凹坑壁面的换热阻力特性和涡流结构,并讨论凹坑形状、深度和雷诺数等参数的影响.通过介绍凹坑在旋转通道、圆管和冲击耙面等不同情况下的换热阻力特性,以及与肋等的综合传热性能对比,旨在说明凹坑是一种很具潜力的新型强化换热结构,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6.
轴对称喷管与圆转方喷管冷却换热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韩非  刘宇 《航空动力学报》2007,22(11):1947-1953
为了解和比较轴对称喷管与圆转方喷管不同的再生冷却换热特性,分别对轴对称喷管(推力室)与圆转方喷管(推力室)建立计算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重点研究和比较了轴对称喷管与圆转方喷管的流场、壁面热流密度和温度分布、冷却剂温升和冷却通道压降等换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圆转方喷管由于型面不连续,在转方位置后壁面出现了温度和热流密度的峰值,从而导致沿周向壁面温度和热流密度的分布也不均匀.   相似文献   
937.
在雷诺数为25000、旋转数为0.24、密度比为0.07~0.22的范围内,以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了旋转方通道内三维流场及换热分布,与公开文献中的换热实验结果进行的对比表明,低雷诺数k-ω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得相对较好;重点研究了旋转状态下冷气密度比对通道内流场和换热的影响,分析了哥氏力和浮升力在通道中的交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哥氏力引发的截面二次流是造成旋转通道前后缘换热差异的主要因素,浮升力加剧了通道内主流型的偏移,同时,其在前缘表面诱发的流体分离改变了局部湍流强度和换热分布。  相似文献   
938.
旋转状态下曲率对气膜冷却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为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上的气膜冷却技术,其效果会受到叶片表面曲率、旋转、密度比等因素的影响。在通过理论分析着重研究了旋转状态下曲面上的气膜出流后,给出了评价曲面气膜出流受旋转速度影响的无量纲量局部旋转数。并且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凸表面上,小局部旋转数会导致气膜趋于脱离壁面;大局部旋转数会使气膜趋于吸附壁面;对于凹表面,局部旋转数的影响正好相反。当局部旋转数很小时,动量流量比成为影响气膜出流脱离壁面与否的重要因素。文中并且给出了数值验证。  相似文献   
939.
我国某型民用飞机于2015年开始陆续交付运行,积累了大量的持续适航事件和数据,但缺少量化的评价机制用于持续适航事件的经济性分析。通过对民用飞机持续适航事件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结合对主制造商和航空公司的成本和收益损失的计算,提出持续适航事件成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单个事件的成本模型和持续适航事件经验曲线模型,进一步提出预测机型成熟期的持续适航事件成本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机队持续适航成本预测模型使用的过程中,飞机停场天数、事件接收到确定措施时间和措施实施时间的取值敏感度高,在后续机队的运行过程中,应尽量减小这三个参数的取值,以降低持续适航事件成本。  相似文献   
940.
Numerical predictions of three-dimensional flow and heat transfer are performed for a two-pass square channel with 45° staggered ribs in non-orthogonally mode-rotation using the second moment closure model. At Reynolds number of 25,000, the rotation numbers studied were 0,0.24, 0.35 and 1.00. The density ratios were 0.13, 0.23 and 0.50.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high buoyancy parameter and high rotation number with a low density ratio, the flow in the first passage is governed by the secondary flow induced by the rotation whereas the secondary flow induced by the skewed ribs was almost distorted. As a result the heat transfer rate is enhanced on both co-trailing and co-leading sides compared to low and medium rotation number. In contrast, for the second passage, the rotation slightly reduces the heat transfer rate on co-leading side at high rotation number with a low density ratio and degrades it significantly on both co-trailing and co-leading sides at high buoyancy parameter compared to the stationary, low and medium rotation numbers. 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in fair agreement with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in the bend region and the second passage, while in the first passage were overestimated at low and medium rotation num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