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7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479篇
航空   1482篇
航天技术   366篇
综合类   362篇
航天   29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Due to the impressive amount of new data provided by the RXTE satellite in the past decade, our knowledge of the phenomenology of accretion onto black holes has increased considerably. In particular, it has been possible to schematize the outburst evolution of transient systems on the basis of their spectral and timing properties, and link them to the ejection of relativistic jets as observed in the radio. Here, I present this scheme, concentrating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s observed in the light curves and on the link with jet ejection.  相似文献   
832.
利用C++语言的多态性实现了在FDTD计算中单轴各向异性完全匹配层(UPML)吸收边界与吸收边界内部计算区域的统一建模。首先构造基类一Yee元胞类及其继承类来分别封装UPML内部介质和UPML的电磁特性;然后分别创建基于以上两个类的对象数组来给UPML及其内部计算区域开辟计算空间;再构造基类类型的指针数组,并用以上数组的地址赋值;最后,所有的计算在指针数组空间完成。该方法避免了UPML与其内部计算区域间的数据传递,简化了编程。数值实验验证了UPML的吸收效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33.
连接部位通常是复合材料结构强度的薄弱环节,复合材料的多钉连接由于存在钉载分配不均匀性而 降低了其连接的强度,因此确定钉载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多钉连接的传载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复 合材料-钛合金混合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凸头、沉头两种紧固件连接下复合材料板间共固化、胶接和分离三 种装配形式的钉载分配特性以及不同装配形式对钉传载荷的影响;利用应变电测法测量连接区钉孔的应力分 布;采用 ABAQU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对钉群的钉载分配行为进行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结果表 明:除沉头铆钉复合材料板共固化连接件的钉载分配呈加载端至支反端逐渐递减的阶梯状外,其他各形式连接 件的钉载分配皆呈两边高、中间低的浴盆状,仅各排钉载所占比例有所区别;复合材料板分离件各排钉载差距 最大,胶接件次之,共固化件差距最小。  相似文献   
834.
稀薄效应对可倾瓦动压气体轴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燕震雷  伍林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7):1496-1505
以微型三可倾瓦动压气体轴承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模型、一阶滑移模型和WU新滑移模型速度边界条件,建立考虑稀薄效应的滑移修正雷诺方程。结合牛顿迭代法和有限差分法求解修正雷诺方程,计算考虑稀薄效应的三可倾瓦动压气体轴承各瓦块压力分布和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三可倾瓦动压气体轴承偏心率越大,转速越大,压缩系数越大,轴承承载力越大;考虑稀薄效应后,计算出的可倾瓦动压气体轴承承载力明显下降,且随着克努森数的增大,WU新滑移模型计算得到的承载力明显低于一阶滑移模型。  相似文献   
835.
赵彬  张婷婷  夏甜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8):1762-1767
以提高钛合金的抗蠕变性能为目的,在TA32钛合金基体上制备由NiCrAlY黏接层(BC)与氧化钇稳定二氧化锆陶瓷层(TC)组成的热障涂层(TBCs),对带TBCs钛合金抗蠕变性能进行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TA32与TBCs的蠕变速率相差较大,在高温拉伸时TC会对BC和基体的蠕变变形产生明显的约束效应,且TBCs中BC承受的轴向拉伸应力较大。在400 ℃和600 ℃实验温度下,TBCs可将TA32的抗蠕变性能分别提升56%与175%,但当实验温度达到600 ℃、拉伸应力达到200 MPa时,TC发生了严重的开裂与剥落。  相似文献   
836.
钛合金叶片前缘的外物损伤残余应力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航空发动机叶片外物损伤(FOD)位置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根据真实叶片前缘特征设计了模拟叶片,基于Johnson-Cook本构模型,使用LS-DYNA软件仿真分析钢珠以不同角度冲击钛合金模拟叶片前缘的过程,对比仿真与相同试验条件下的空气炮模拟外物损伤试验的FOD损伤形貌与宏观尺寸,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提取仿真计算的不同入射角度对应的FOD位置残余应力分布,结果表明:钢珠以0°角入射时,钢珠冲击产生的接触力和变形能明显大于其他入射角度的情况,说明钢珠偏斜一定角度入射时造成的偏斜型缺口处的材料失效与变形不如外物正撞前缘形成的半圆型缺口严重;在FOD缺口底部尖端靠近入射表面区域存在明显的残余拉应力。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大,残余拉应力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残余拉应力最大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37.
胡殿印  李雯竹  刘辉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11):2241-2247
在验证镍基高温合金GH4169中心孔挤压(CE)三维有限元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利用单元删除法研究倒角、孔挤压-倒角顺序和铰削量3种具体工艺过程对孔边周向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孔边小于芯棒过盈量的初始倒角可以减小孔挤压后残余压应力;采用孔挤压-倒角的工艺顺序可以在孔边获得更小的残余压应力。铰孔可增大孔边入口处残余压应力,去除残余压应力极小值部分的材料。因此,在挤压强化后应尽量避免铰孔。  相似文献   
838.
任孝文  李平  陈宏玉  周晨初  唐亮 《推进技术》2020,41(12):2700-2708
为提升补燃循环发动机仿真平台的分布参数计算能力,针对常温液体充填预存气体闭端管路的水击现象,本文使用Modelica语言基于MWorks平台建立了一维有限体积的管路充填模型,并分别使用该模型和集中参数模型对现有文献中的充填水击实验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对于预存气体0.1MPa的工况下,一维有限体积模型与集中参数模型对实验的模拟度均较为接近;而在管路接近真空的工况下,一维有限体积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度很高,集中参数模型误差则高达76%左右。在不同预存气体压力下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管路刚度一定的条件下,预存气体压力0.1MPa以下时,气体的压缩缓冲作用是充填过程中水击压力峰值得到减弱的主要原因;在预存气体压力0.1MPa以上时,气体的缓冲作用与充填流量的减小共同导致了充填水击压力峰值的减弱。对不同弹性管路的计算表明:在闭端管路的充填过程中,管壁弹性对近真空管路的影响相对较大,对预存气体压力较大的管路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39.
三维裂纹前缘布置结构化网格是一项耗时且困难的工作。以二次四面体单元虚拟裂纹闭合法(VC‐CM)为基础,提出基于几何特征的三维裂纹建模方法,阐述应用四面体单元在ABAQUS上进行三维裂纹建模的实现细节;应用Python编程语言结合NumPy和SciPy开源科学计算库开发参数化三维裂纹分析程序包,实现三维裂纹问题分析的全流...  相似文献   
840.
本文对防爆加热器撬块综合支架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找到该支架结构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作了相应的改进设计,使得综合支架的结构在满足强度和刚度的同时减轻了整体的重量,在材料的利用上趋于优化的设计; 通过对综合支架的有限元模型施加不同的惯性力,得出不同载荷下综合支架应力变化规律,从而确定出综合支架所能承受的最大惯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