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99篇 |
免费 | 823篇 |
国内免费 | 93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219篇 |
航天技术 | 397篇 |
综合类 | 641篇 |
航天 | 3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144篇 |
2021年 | 164篇 |
2020年 | 161篇 |
2019年 | 165篇 |
2018年 | 159篇 |
2017年 | 175篇 |
2016年 | 210篇 |
2015年 | 210篇 |
2014年 | 245篇 |
2013年 | 210篇 |
2012年 | 265篇 |
2011年 | 304篇 |
2010年 | 236篇 |
2009年 | 258篇 |
2008年 | 209篇 |
2007年 | 210篇 |
2006年 | 175篇 |
2005年 | 176篇 |
2004年 | 133篇 |
2003年 | 139篇 |
2002年 | 152篇 |
2001年 | 125篇 |
2000年 | 157篇 |
1999年 | 116篇 |
1998年 | 106篇 |
1997年 | 120篇 |
1996年 | 157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122篇 |
1993年 | 98篇 |
1992年 | 79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69篇 |
1989年 | 68篇 |
1988年 | 81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71.
472.
473.
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道路表面水膜厚度预测模型,通过试验数据的训练确定权重和阈值,经过检验样本的检验,能够很好地预测道路表面的水膜厚度。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道路表面水膜厚度预估可行。 相似文献
474.
475.
476.
高超声速导弹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控制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快响应控制技术已成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极快响应、零质量特性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PSJ)已在超声速流动控制方面初步显示出优异的控制能力,极有潜力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快响应控制。基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的快响应特性,提出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快响应控制技术,并通过建立简化的高超声速导弹流场控制模型,对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控制高超声速导弹进行数值研究。首先,理论分析了高超声速导弹流场的典型结构特征,导弹流场中存在3个特征流场结构。在此基础上,在导弹3个特征位置前面安装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研究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高超声速流场结构的控制作用,分析由此导致的导弹表面压力分布、升阻特性以及俯仰力矩特性变化。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高超声速导弹外流场中膨胀波和斜激波都具有控制作用,使得波的强度均变弱,且对斜激波的控制效果更为显著;导弹流场结构及气动特性变化具有很强的射流跟随性,射流作用下的导弹流场变化响应时间非常短,仅为0.2 ms;通过合理布置等离子合成射流激励器的位置,可以使得导弹表面压力分布快速改变,从而实现高超声速导弹姿态的快速控制。 相似文献
477.
478.
为了研究流动参数对涡轮导向叶片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采用红外热像仪对叶片表面的温度分布进行了测量,得到了叶片的综合冷却效率随流量比、温比、主流进口雷诺数和湍流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过程中,次流与主流的流量比分别为0.15,0.18,0.20,0.22和0.24;主次流温比分别为1.4,1.7,1.93和2.2;主流进口雷诺数分别为1.0×10~5,1.1×10~5,1.2×10~5,1.3×10~5和1.4×10~5;主流进口湍流度分别为0.506%,8.156%,14.92%。结果表明,综合冷却效率在前缘处最低,沿流向逐渐升高;增大流量比会显著提高叶片的综合冷却效率,在温比为1.93时,流量比由0.15增大至0.24,综合冷却效率平均增加29.3%;温比和主流进口湍流度的增大均不利于综合冷却效率的提升,流量比为0.20时,温比由1.4增大至2.2,综合冷却效率平均下降46.5%,湍流度由0.506%增大至14.92%,综合冷却效率平均降低15.5%;主流进口雷诺数对叶片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479.
分析了管内激波串振荡引起的壁面压力脉动特性.采用直联风洞实验方式结合动态压力测量技术获得了矩形管道内不同激波串位置下的壁面压力分布数据,对所得压力脉动幅值、功率谱密度曲线等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激波串流动非定常特点与引起压力脉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