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8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261篇
航空   1174篇
航天技术   297篇
综合类   629篇
航天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介绍了2.4m跨声速风洞的大迎角试验机构、试验技术,以及大迎角标模(CT-1)和某四代机等两个模型的调试试验情况。试验结果与国内、外其他风洞的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试验精度相当。标志着2.4m跨声速风洞的大迎角试验机构和试验技术研究取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922.
相变热图试验技术是通过在飞行器表面喷涂具有一定相变温度的相变涂料来进行大面积热测绘的风洞试验技术。在FL—31高超声速风洞中,采用半球-圆柱体绝热模型进行试验的结果表明,相变热图试验技术的假设成立、测值可靠,特别是与之相配套的相变热图图谱分析软件系统的开发,使测热试验更加可视化和自动化。  相似文献   
923.
环境温度和压力对底排减阻率有显著影响。介绍底排环境温度、压力效应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结果和对弹丸射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4.
用于高焓风洞实验中模型表面温度测量的CCD红外热成像系统 ,测温范围 1 0 0 0~ 350 0K。笔者介绍系统原理和标定过程 ,并给出了初步风洞实验结果。通过与红外高温计测量结果的比较分析 ,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系统的研制成功为地面防热 /热结构实验中模型表面温度测量提供了先进的手段。  相似文献   
925.
ANINVESTIGATIONOFHOTFILMSIGNALSONLOCATINGBOUNDARYLAYERTRANSITIONWangTiecheng(DepartmentofAerodynamics,NUAA29YudaoStreet,Nanji...  相似文献   
926.
本文介绍了高超声速风洞引射器阀门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的设计思想和原理框图。在软件和硬件设计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功地在风洞中实现了微机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927.
用上、下二根 Calspan 式管可满意地测量亚声速风洞通气壁附近的流动状态,从而可以用来进行洞壁干扰修正或自适应壁风洞迭代计算。从理论上分析,根据 Calspan 式管上、下孔测得的压力分布值,可计算出流向与法向的扰动速度分量。文章对 Calspan 式管的构造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对试验装置及所使用的仪器和传感器作了说明。由于所测得的量值很小,介绍了试验的方法和采集数据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28.
本文利用测力法对NACA0012翼型在振荡条件下的动态失速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阐述了测力法对动态失速试验的各主要环节的特殊要求和解决途径。试验结果表明,测力法与国外传统的测压法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良好。因而为今后的振荡翼型气动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29.
在短时间脉冲风洞中,对液晶热图实验技术进行了试验。在实验时间为20ms的炮风洞中,获得了清晰的三维高超声速分离流场的热图显示照片。热图照片不仅与油流图谱所显示的特征位置吻合,而且能半定量地显示表面热流的分布。该项技术的研究为国内空气动力学实验研究提供了一项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0.
一种电离层物理模型及其在F1谷区形成讨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高铭  肖佐 《空间科学学报》1992,12(4):289-297
在电离层F区考虑了三种中性成分的4种离子(O~+、No~+、N_2~+和O_2~+),从严格的电子和离子密度连续方程出发,由中性风所满足的动力学方程和离子运动方程解出水平中性风,从而得到离子垂直漂移速度,由此建立了一种电离层的物理模式;并用此模式,针对我国中、低纬(116°E,30°N)地区,讨论了光化学作用对F_1层的影响和动力学效应在F层中的作用。着重讨论由水平中性风引起的离子垂直漂移运动对F_1谷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化平衡模式下,E区明显形成。在太阳活动低年夏季可产生明显的F_1“凸缘”。但仅靠光化平衡作用不能产生深的F_1谷区,也不能解释F_2层的形成;双极扩散是F_2层形成的主要机制;中性风的因素对E层影响不大,却可以在太阳活动低年夏季产生谷深在0.05—0.1的深F_1谷区。用此模式还计算了F_1谷区日变化,结果表明:中性风影响模式能较好地反映我国中低纬地区F_1谷区变化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