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0篇
航空   82篇
航天技术   194篇
综合类   8篇
航天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传统的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需要同时观测3~4颗脉冲星,有效载荷的质量和功耗极大。因此,单探测器脉冲星导航技术是实现航天器利用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关键举措。针对单探测器脉冲星导航的可观测性弱和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观测值的X射线单脉冲星与星光集中式组合滤波的高精度导航方法,即在X射线脉冲星的长周期内增加与星光同时刻观测的虚拟观测值,以实现高精度的集中式组合滤波算法。同时提出了利用神经网络预测虚拟观测值方法,并与利用动力学递推的方法进行比较,精度可以达到10-7量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大大提高单探测器的导航的可靠性,补偿由于探测器误差造成的导航误差,导航位置误差为259.79 m,同时有效地减小了导航系统的重量,为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工程实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12.
为了探索脉冲星Doppler导航在近地轨道的应用,建立了近地轨道Doppler频移估计的数学模型,引入RANSAC算法和航天器速度先验信息,改进了时域χ2统计的计算精度和搜索效率,使用RXTE卫星的Crab脉冲星实测数据进行方法校验,最后讨论了影响速度测量的主要误差。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跟踪航天器速度变化,对于轨道高度为570km的RXTE卫星,沿脉冲星视线方向的速度估计误差为±110m/s,加速度估计误差为±0.5m/s 2。  相似文献   
213.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X射线脉冲星导航中,传统的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因为线性化需要从而忽略观测模型高阶项导致较大截断误差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脉冲星导航的改进线性观测方程。首先,详细分析了观测方程简化过程中会造成截断误差的周年视差效应及引力延迟效应的物理意义,介绍了2个高阶项的数学模型,并对2项进行了详细的数值分析。其次,利用泰勒展开等方式,将2个高阶项进行线性化处理,建立一种改进的线性观测方程。最后,利用地球卫星轨道数据,将2个线性观测方程分别应用到脉冲星导航的EKF解算中验证改进线性观测方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考虑高阶项影响的条件下,改进的线性观测方程均能保证250 m和2 m/s以内的位置和速度估计误差而且对高阶项变化表现出一定的鲁棒性,但传统的简化线性观测方程却会导致发散。  相似文献   
214.
脉冲星搜索是射电天文学中的重要前沿领域。随着现代搜索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可以接收到更弱的信号,如何从海量信号中准确地识别出脉冲星疑似信号成为一个挑战。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脉冲星候选样本分类方法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状态,归纳总结了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处理方法:人工识别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最后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15.
A differential emission measure technique is used to determine flare spectra using solar observations from the soft X-ray instruments aboard the Thermosphere Ionosphere Mesosphere Energetics Dynamics and Solar Radiation and Climate Experiment satellites. We examine the effect of the solar flare soft X-ray energy input on the nitric oxide (NO) density in the lower thermosphere. The retrieved spectrum of the 28 October 2003 X18 flare is input to a photochemical thermospheric NO model to calculate the predicted flare NO enhancements. Model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Student Nitric Oxide Explorer Ultraviolet Spectrometer observations of this flare. We present results of this comparison and show that the model and data are in agreement. In addition, the NO density enhancements due to several flares are studied. We present results that show large solar flares can deposit the same amount of 0.1–2 and 0.1–7 nm energy to the thermosphere during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as the Sun normally deposits in one day. The NO column density nearly doubles when the daily integrated energy above 5 J m−2 is doubled.  相似文献   
216.
We describe the scientific case for and preliminary design of an instrument whose primary goal is to determine the chemistry (element abundance) and mineralogy (compound identity and abundance) of Titan’s surfac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energy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EDXRF)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XRD is capable of identifying any crystalline substance present on Titan’s surface at relative abundances greater than ∼1 wt%, allowing unambiguous identification of, for example, structure I and II clathrates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ice), and various organic solids, which may include C2H2, C2H4, C4H2, HCN, CH3CN, HC3N, and C4N2). The XRF component of the instrument will obtain elemental abundances for 16 < Z < 60 with minimum detection limits better than 10 ppm (including detection of atmospheric noble gas isotopes), and may achieve detection limits of 0.01–1% for lighter elements down to Z = 6 (carbon). The instrument is well suited to integration with other analytical tools as part of a light-weight surface chemistry and mineralogy package. Although considerably less sensitive to elemental abundance than GC–MS (10−2 vs. 10−8) it is likely to be significantly lighter (<0.5 kg vs. 10 kg).  相似文献   
217.
X射线脉冲星导航在行星际轨道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被认为是新一代导航技术,非常适合于行星际探测.深入分析了利用搜索空间方法求解飞行器真实位置和估计位置相位差的脉冲整周期模糊数,解决了相位导航方法存在的周期模糊数问题.利用轨道动力学模型估计飞行器的位置,并以真实位置和估计位置上的脉冲相位之差作为反馈进行偏差校正.仿真表明,X射线脉冲星导航方法在行星际轨道上是可行和高效的.  相似文献   
218.
为了验证X射线脉冲星导航算法在星载计算机环境下的实时性和适用性,设计了基于FPGA+DSP架构的X射线脉冲星导航原理样机,导航原理样机中的FPGA用于系统的逻辑控制以及光子数据的存储;DSP则用于将接收到的光子数据进行转换、脉冲折叠、脉冲数据互相关处理、数据插值以及最小二乘滤波等算法。最后搭建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地面半物理仿真系统,系统以光子到达时间残差作为观测量,结合卫星轨道动力学模型,基于滤波算法实现航天器的导航定位。仿真结果表明,导航位置误差优于10 km,速度误差优于1 km/s。  相似文献   
219.
一种新的太阳质子事件警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分析了第21太阳活动周后半期的太阳质子耀斑硬X射线辐射资料, 发现它们的峰值流量、积分流量、上升沿斜率、X光子的最高能量和持续时间等物理参数之间有着不同于非质子耀斑的相关性。据此, 本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 对21太阳活动周期间(1980.2—1986.2)的质子事件进行预报试验。其报准率为88.5%, 虚报率为53.1%, 漏报率为11.5%。本文提供了基于X射线辐射特征的太阳质子事件警报的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20.
电子加速器在大型工业CT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大型工业CT 检测系统中的电子加速器 X 射线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驻波电子加速器在大型工业 CT 应用中遇到的能量选择、张角的大小、能量空间分布问题;并从理论上分析研究了高能 X 射线在探测器之间的相互窜扰的影响,给出了高能 X 射线窜扰的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