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8篇
航空   68篇
航天技术   55篇
综合类   9篇
航天   8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7):1942-1952
Squealer tip is widely used in turbines to reduce tip leakage loss. In typical turbine environment, the squealer tip leakage flow is affect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he relative casing motion and the wide range of variable incidence angles.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methods which can accurately model the real turbine environ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quealer tip leakage flow mechanism. In the present paper, a low-speed turbine cascade test facility which can model the relative casing motion and wide range of variable incidence angles (−25° to 55°) is built.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criteria, a high-low speed similarity transformation method of the turbine cascade is established by consider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turbine blade. A combined testing method of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and local pressure measurement is proposed to obtain the complex flow structures within the tip cav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can successfully model the relative casing motion and the wide range of variable incidence angles. The low-speed cascade obtained by the similarity transformation can model the high-speed flow accurately. The measurement technique developed can obtain the complex flow field and successfully capture the scraping vortex within the squealer tip.  相似文献   
102.
曾祥能  何峰  张永顺董臻 《宇航学报》2011,32(12):2560-2566
为解决传统高分辨和宽测绘带以及高信噪比和宽测绘带之间的矛盾,采用面阵合成孔径雷达(SAR)多维波形编码(Multi-Dimensional Waveform Coding, MDWC)技术,提出了将面阵分为多行多列的子孔径,将距离维测绘带分成多个子测绘带进行脉内扫描照射,同时对子测绘带内子脉冲信号进行频分编码,并采用低PRF发射,接收端则利用方位向多个相位中心解多普勒模糊,获得宽测绘带、高分辨与高信噪比等多项性能,仿真试验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3.
受宽带噪声激励的二元机翼随机振动系统的矩Lyapunov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受宽带噪声参激的二元机翼随机振动系统的矩Lyapunov指数,研究了系统的矩稳定和概率1稳定。首先在经典二元机翼颤振方程中加入随机激励,通过随机平均法、Girsanov定理和Feynmann-Kac公式得到关于矩Lyapunov指数的特征值问题。其次采用Fourier余弦级数对特征函数进行正交展开,得到系统矩Lyapunov指数的近似解析式。最后,通过Monte Carlo仿真验证了矩Lyapunov指数近似解析式的可信性,并讨论了系统参数、来流平均速度以及随机噪声谱密度对机翼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陈曦  许建中  孟春祥 《宇航学报》2013,34(6):854-859
末敏弹干扰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军事应用价值。基于毫米波交流辐射计的工作原理和电路响应特性,提出了一种波形诱骗的毫米波有源干扰的新方法。采用毫米波干扰源发射窄频信号产生热源,经辐射计宽带接收和检波后获得宽时信号波形,视频放大器低频电路的微分作用使宽时信号波形失真为正、负脉冲形式的分裂信号,其中负脉冲部分类似末敏弹探测装甲目标的负向脉冲波形,实现模拟冷目标的干扰效果。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5.
研究了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体系结构,设计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4G数字接收系统,并对该系统各主要部分电路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该设计系统具有双通道,采样速率可达到65MHz,分辨率12bit。由于该设计采用了FPGA作为信号处理器,其设计灵活及可编程等特点使得该设计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适合4G通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6.
基于多个不同权重与时延的doublet脉冲叠加,提出一种新的多带通超宽带( MB-UWB)信号光学产生与传输的方法。射频( RF)信号对光载波进行强度调制后,电高斯脉冲对光信号进行相位调制并利用标准单模光纤( SMF)进行传输。 SMF实现相位调制-强度调制( PM-IM)转换,产生doublet脉冲;实现多个doublet信号的时延差,产生叠加的UWB信号。通过调节RF信号源的频率可以实现UWB信号中心频率和带宽的改变;通过调节RF信号源的幅度可以实现边带抑制比的改变。仿真实现了边带抑制比大于25dB,中心频率5~8GHz,带宽2.9~3.8GHz的UWB的信号产生。  相似文献   
107.
本文提出利用传递矩阵和宽频脉冲分离法结合的方式,对水声材料的纵波声速和衰减系数进行了测试。介绍了使用收发合置换能器的测量方法、宽频脉冲信号的产生和测量结果,完成了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相似文献   
108.
姚玮  罗建军  方群 《宇航学报》2014,35(9):992-999
针对天基再入投送系统与传统星座轨道部署问题的不同,建立了用于轨道部署覆盖性能仿真的星下点轨迹、覆盖条带计算模型和覆盖判别条件模型;针对传统部署方法的不均匀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升力式再入飞行器全球部署方法。该方法采用双倾角条带覆盖方式克服了传统部署方法的固有缺陷,既实现了全球覆盖又提高了重点区域的覆盖重数。仿真结果表明该部署方法的覆盖性能相对传统方法有明显提高,在满足全球100%覆盖的同时又对重点区域的覆盖重数提高了约20%,覆盖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09.
文章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的支持下,以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汶川县为研究区,选取2007年、2008年和2010年这3个时期的Landsat-5 TM数据为数据源,提取分析了地震前后TM数据的相关信息。利用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向量和特征值,按照最佳波段组合原则,对地震前后的TM影像进行了多种波段组合试验和比值分析。经分析得出以TM3、TM4、TM5波段组合为基础,参考其他组合(如TM1、TM4、TM5,TM4、TM2、TM7和 NDVI、TM5/TM3、TM4/TM3的组合)容易解译和判读 TM遥感影像的相关地物数据类型,为地震解译和灾害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110.
    
针对光纤陀螺在小角速度测量时存在数字相位斜波频繁复位的问题,建立了调制增益漂移条件下复位相位误差模型,分析了数字相位斜波频繁复位的机理和产生的条件。证明了数字相位斜波频繁复位是产生死区的因素之一。提出了一种具有类似施密特触发器特性的数字斜波滞回复位算法,通过分离数字相位斜波正负向累加区间,抑制频繁复位及其引起的死区。实验结果表明,在调制增益变小1%时,采用滞回复位算法可将死区范围从测量噪声的3倍减小至1倍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