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60篇
航空   263篇
航天技术   243篇
综合类   32篇
航天   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45号钢脉冲电子束熔凝处理及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极板赝火花放电装置产生的高功率脉冲电子束对45号钢进行轰击,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的观察,研究了电子束在金属表面和纵向深度上引起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轰击区表面瞬态骤熔急冷,形成了微晶或无序层;剖面组织区域分为熔凝区,马氏体区,热影响区和基体。熔凝区在极高的温度梯度下,具有自淬火效应。马氏体区和热影响区在多脉冲的作用下,相当于经历了多次退火和回火过程,材料组织明显细化。轰击后样品表面的显微硬度与耐腐蚀性测试结果表明,显微组织的细化,改善了金属材料表面的物化性能。采用适当的脉冲数对金属材料表面改性作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2.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可以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方程所描写的是光子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的一个量子过程,光子与电子的作用,不可能把能量全部交给电子,只有受金属束缚的电子,才可以全部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把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先当作为真空中的完全自由电子来处理,再设它完全吸收一个光子,这种设想是不正确的。它不能用经典的力学过程来类比而分解为两个独立的过程。有关光子与物质作用的量子理论,则应该用量子电动力学。  相似文献   
173.
介绍用脉冲电子束烧蚀法在不同温度的单晶硅 (1 1 0 )衬底上沉积铌酸锂铁电薄膜 ,以及用脉冲电子束进行薄膜晶化处理的实验结果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X射线衍射 (XRD)、光电子能谱 (XPS)等方法 ,对薄膜的成份、晶体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分析测试。采用表面轮廓仪测定 LN薄膜的膜厚分布均匀性等。文中探讨了靶材料烧蚀和沉积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现象。研究表明 ,这种薄膜制备方法有许多独特之处 ,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将为光电集成电路提供一种新工艺和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4.
By extrapolating to O/H = N/H = 0 the empirical correlations Y–O/H and Y–N/H defined by a relatively large sample of 45 Blue Compact Dwarfs (BCDs), we have obtained a primordial 4Helium mass fraction Y p=0.2443±0.0015 with dY/dZ=2.4±1.0. This result is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the average Y p=0.2452±0.0015 determined in the two most metal-deficient BCDs known, I Zw 18 (Z /50) and SBS 0335–052 (Z /41), where the correction for He production is smallest. The quoted error (1) of 1% is statistical and does not include systematic effects. We examine various systematic effects including collisional excitation of hydrogen lines, ionization structure and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effects, and underlying stellar Hei absorption, and conclude that combining all systematic effects, our Y p may be underestimated by 2–4%. Taken at face value, our Y p implies a baryon-to-photon number ratio =(4.7+1.0 –0.8)×10–10 and a baryon mass fraction b h 2 100=0.017±0.005 (2), consistent with the values obtained from deuterium and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measurements. Correcting Y p upward by 2–4% would make the agreement even better.  相似文献   
175.
研究阻燃钛合金Ti-25V-15Cr,Ti-25V-15Cr-XC的电子束焊接头性能,对比分析母材中微量碳(C)对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母材中的微量碳促使焊缝中形成较多的碳化物,提高接头的抗拉强度,降低接头的塑性,特别是大幅度降低焊缝的冲击韧性,仅为同状态不含碳母材焊缝的10%.  相似文献   
176.
采用扩压式双S隐身进气道能够提高飞行器的隐身特性和综合性能。针对保形短程、高隐身、大偏距的亚音速隐身无人机进气道,以保形入口、中间控制面和出口截面为约束并结合多项式对中心线和面积、截面形状进行控制,实现对保形进口截面形状和弯曲形式复杂的双S隐身进气道的快速设计;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心线曲率、面积分布和中间截面形状等参数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S进气道流场特性复杂,第二S弯处顶部的分离和空间二次涡引发的流场畸变的综合控制是设计的重点,通过截面参数约束并结合多项式能够对双S进气道内的流场品质进行控制;在中心线曲率、扩张角和多项式参数等配制上应该朝利于第二S弯流场稳定的方向靠近。  相似文献   
177.
航空发动机燃油雾化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红  陈福振 《推进技术》2020,41(9):2038-2058
从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三个方面对航空发动机内的燃油雾化问题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实验方面,通过雾化实验,可定性分析喷注参数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对雾化效果的影响,测量技术是影响实验精度的关键;雾化理论对液膜形状及破碎特性的预测值与实验还存在一定误差,复杂气动条件下的雾化理论还较为缺乏;雾化数值模拟可以获得不同形式燃油雾化的某些典型变化过程,复杂多过程、多因素影响的雾化模拟还较难开展。总体上看,航空发动机燃油雾化机理还未能完全揭示。  相似文献   
178.
超高强度300M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飞机起落架。通过静力拉伸、三点弯曲及动态Charpy冲击试验,揭示300M钢电子束深缝焊接的力学性能及破坏机理;对试验后的典型试样进行断口宏观与微观分析,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母材与焊接件都出现明显的拉伸塑性段,二者的刚度和强度相差不大,但是焊接件的断裂应变较母材小,焊接件焊缝的韧性略低于母材;焊接件弯曲强度与母材相当,但是破坏时的弯曲变形较母材也有所下降,焊接件的延性较差;在冲击试验中焊接件吸收能量与断裂韧性均低于母材,冲击韧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9.
刘友宏  贾少华  任浩亮 《推进技术》2019,40(7):1514-1522
为了获得流道中心线变化规律和截面膨胀比ε对圆转方过渡段流场形态的影响规律,在某型发动机的真实工况下,分别对3种中心线变化规律(前缓后急、缓急相当、前急后缓)和5种膨胀比(1.00,1.01,1.03,1.05,1.07)的圆转方过渡段结构进行建模计算,得到了圆转方过渡段内部流场形态、总压恢复系数和流向涡涡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横截面静压和速度分布差异较大。前急后缓结构在圆转方横截面出现明显的角涡;在三种中心线变化规律结构中总压恢复系数沿流向均呈下降趋势,流向涡涡量沿流向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三种结构的流向涡涡量最大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前急后缓结构、前缓后急结构和缓急相当结构,最大最小值相差19%。随着膨胀比的增大,在圆转方横截面会出现角涡;在不同膨胀比结构中总压恢复系数沿流向均呈下降趋势,流向涡涡量沿流向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膨胀比1.03结构的局部流向涡无量纲涡量比1.07结构小40.9%。缓急相当中心线变化规律和膨胀比ε=1.03为最佳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80.
结合局部次流循环的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代姝  张悦  高婉宁  薛雁 《推进技术》2019,40(9):2003-2011
针对常规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在低马赫数工作时流量系数低、溢流阻力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局部次流循环的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其通过平移进气道一级锥并引入局部次流循环重构前体激波系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进气道在较宽马赫数范围内的流量捕获能力。通过仿真方法验证了这一设计概念的可行性,并与常规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该新概念可调轴对称进气道在低马赫数工作时具有良好的流量捕获性能,并且在整个工作范围内保持了较高的总压恢复性能。与按传统方法设计的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相比,其流量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在工作范围内的最大改善幅度分别达到27.45%和14.31%。此外,选择合适的非控制状态贴口马赫数对该设计概念的实现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