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61篇
航空   271篇
航天技术   152篇
综合类   82篇
航天   6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481.
Convection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proc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of geospace and disturbances observed in the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M–I) system. In this paper, a self-consistent configuration of the global convection system is considered under the real topology as a compound system. Investigations are made based on the M–I coupling scheme by analyzing numeric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magnetohydrodynamic (MHD) simulations which guarantee the self-consistency in the whole system under the Bv (magnetic field and velocity) paradigm. It is emphasized in the M–I coupling scheme that convection and field-aligned current (FAC) are different aspects of same physical process characterizing the open magnetosphere.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in this paper to the energy supplying (dynamo) process that drives the FAC system. In the convection system, the dynamo must be constructed from shear motion together with plasma population regimes to steadily drive the convection. Convection patterns observed in the ionosphere are also the manifestation of achievement in global self-consistency. A primary approach to apply these concepts to the study of geospace is to consider how the M–I system adjusts the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the compressible magnetosphere and the incompressible ionosphere when responding to given solar-wind conditions. The above principle is also applicable for the study of disturbance phenomena such as the substorm as well as for the study of apparently unique processes such as the flux transfer event (FTE), the sudden commencement (SC), and the theta aurora. Finally, an attempt is made to understand the substorm as the extension of enhanced convection under the southwar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 condition.  相似文献   
482.
高频脉冲电铸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理论分析,通过改变高频脉冲电源不同的电参数,来研究电参数对铸层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3.
用矩量法求解闭合导体目标的电场积分方程或磁场积分方程将得到不正确的表面电流。提出了一种确定正确表面电流的有效方法,即正确的表面电流由非谐振模电流和归一化的谐振模电流与一未知复因子的乘积组成,通过令闭合导体内给定点的总电场为零可得该未知复因子。计算了一无限长理想导体圆柱谐振时的表面电流,所得结果与解析解一致,进而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84.
建立了一个描述微孔推进剂燃烧的模型,并得到了推进剂稳定燃烧时的控制方程组。计算了燃烧室压力与初始空隙率等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分析了稳定燃烧时应满足的一些基本条件,结果与实验值相一致。  相似文献   
485.
脉冲爆震发动机高温压力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寻找一种适合于脉冲爆震发动机高温环境下的压力测量方法,在基于离子电流的PDE高温压力传感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推导获得离子电流衰减速度与爆震波压力峰值的关系。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单短探针型离子传感器,开展了单爆震试验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采用最小二乘算法对试验数据拟合,获得了两者关系的具体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离子电流衰减速度计算获得的压力峰值与标定压力传感器测量值基本一致,误差在3%以内。  相似文献   
486.
提出了一种转子空间弯曲轴线的测试技术。针对某实际弯曲转子,首先,利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测量转子不同截面的弯曲向量,得到了在同一绝对坐标下的各截面形心相对于旋转中心的弯曲向量;然后,应用三次样条函数拟合了转子的空间几何中心线,再利用Visual C++ 编程调用OPENGL图形函数,对弯曲转子进行了三维实体显示;最后利用百分表测量法和所提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测得的弯曲转子各截面轴心轨迹与百分表测得的各截面轴心轨迹基本一致,拟合圆结果也基本重合,其中截面1、截面6的拟合圆结果虽有轻微误差,但误差在可允许范围以内,由此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87.
采用双向脉冲电沉积法从Cr3+镀液中电沉积出铬镀层,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脉冲参数对铬镀层的微观形貌影响的规律,分析脉冲波形参数与Cr3+镀液阴极电流效率之间的相关性,就双向脉冲电沉积与直流电沉积过程中所得铬镀层的微观形貌、Cr3+镀液的阴极电流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平均电流密度、逆向脉冲系数、脉冲频率、以及占空比均对铬镀层的微观形貌及电流效率有较大影响;采用双向脉冲电沉积法制备出的铬镀层具有表面平整、结晶细致、粗糙度良好的特点,且具有较高的阴极电流效率.  相似文献   
488.
电脉冲除冰系统除冰激励的简化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清英  朱春玲  白天 《航空学报》2012,33(8):1384-1393
首先建立了电脉冲除冰系统的电路模型,求解了有无二极管条件下的理论脉冲电流曲线,通过分析计算电流与实验电流,提出了将正弦半波电流函数用于电磁场分析以简化研究除冰激励的观点,同时求解了不同电流方式下的电磁压力分布,再用结构动力学分析了不同压力载荷下实验铝板的响应位移。其次通过比较铝板中心位移实验值与动力学求解的响应位移值,其有效的吻合程度验证了用正弦半波函数电流简化电脉冲除冰激励分析的可行性。最后,在利用正弦半波电流函数简化分析脉冲激励的基础上,研究了电流大小、电频率、铝板厚度、铝板弹性模量、铝板密度以及铝板长宽比对最大响应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响应位移随电流增大而增大,随铝板厚度、弹性模量与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且随电频率的改变而改变,但几乎不受铝板长宽比的影响;在研究电频率时得出,可将电频率与系统结构固有频率以1:1的比例设计,此关系式是电脉冲除冰系统电路设计的基础。  相似文献   
489.
郝振洋  胡育文 《航空学报》2013,34(1):141-152
 针对电力作动器的高可靠性要求,结合转子磁钢采用离心结构的六相十极永磁容错电机(FTPMM),提出一种基于电流直接控制法的容错控制系统。当电机绕组或功率管发生断路及短路故障时,系统无需硬件故障辨识信号及软件算法切换就可实现系统的强容错功能,即故障后电机输出转速不变,输出功率与发生故障的相数有关,当电机系统出现一相、两相、三相故障时,电机分别可输出100%、80%、60%的额定功率;设计了一台750 W六相十极永磁容错电机的原理样机及其全数字化控制器,证明了该容错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及整个电机控制系统的强容错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490.
针对传统永磁同步电机(PMSM)驱动系统存在的问题,应用一种连续型开关升压逆变器,通过应用预测控制方法提高PMSM控制性能。拓扑电路在逆变电路和输入直流电源之间加入一个开关升压电路,以达到提高系统电压增益和消除死区的目的,同时可使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此外,采用预测电流控制(PCC)方法对PMSM进行控制,与传统的矢量控制技术相比,PCC具有更快的动态响应,并减少了电流脉动。最终,通过试验验证了基于开关升压变换器的PMSM PCC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