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228篇
航空   870篇
航天技术   116篇
综合类   161篇
航天   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3 毫秒
411.
赵杰  唐德礼  李平川  许丽  张帆 《推进技术》2020,41(6):1428-1433
为研究圆柱形阳极层霍尔推力器内轮辐效应的不稳定性,利用高速相机和静电探针得到1-2-1模式、1-2-3-1模式和1-2-3-2-1模式的轮辐分裂与合并现象。随着磁感应强度由205Gs增加到225Gs,轮辐个数m由1增加到3。轮辐的分裂与合并模式增多,且轮辐的旋转频率随之由25kHz提高到40kHz~50kHz。轮辐效应的存在是电子密度分布函数的宏观体现,动理论方程中力F的波动引起了轮辐的分裂,随着轮辐个数m的增加,电子分布的低频大幅度波动逐渐演变为小幅度高频率的波动。电子密度分布函数的波动引起的轮辐效应产生了角向分布的电场强度与磁场共同作用,增强了电子轴向漂移运动。  相似文献   
412.
在无吸气叶型优化设计平台的基础上,对叶栅流场计算程序中吸气位置处边界条件进行处理,建立了吸附式风扇/压气机叶型优化设计平台.应用该优化设计平台对某高亚声速叶型进行了优化,优化过程中叶型参数化采用初始叶型叠加修改量方法,除将叶型参数化中的叶型控制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外,吸气位置也作为设计变量,吸气系数为0.01且保持不变.NUMECA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叶型的总压损失系数为0.0195,扩散因子为0.676;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总压损失系数减小了54%,扩散因子保持不变.该优化叶型压力面尾部出现拐点,拐点前流动加速减压,缺点是减小了叶型尾部负荷,但也抑制了流动分离,减少了损失.  相似文献   
413.
一种优先级区分的机载无线网络MAC层自适应退避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琨  张衡阳  郑博  黄国策  丁勇飞  陈涛 《航空学报》2016,37(4):1281-1291
针对现有无线网络媒介接入控制(MAC)协议退避机制存在的竞争窗口(CW)易产生振荡、不能为紧急业务提供低时延QoS保障、难以区分服务类别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区分业务优先级的自适应退避(PAB)算法。该算法在二进制指数退避(BEB)算法的基础上,根据信道忙闲标识和业务优先级自适应选择相应退避阶段,通过参数设置可对不同优先级业务相邻退避阶段的前、后转移概率进行调整。利用二维马尔可夫链理论对PAB进行了建模分析,理论分析获得了饱和吞吐量和平均MAC时延的数学表达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机载无线网络(AN)环境下,PAB的性能相对BEB有了显著提升,可有效保障机载无线网络多业务类型的传输需求。  相似文献   
414.
为了研究转捩对压缩拐角内分离泡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来流马赫数2.9,24°压缩拐角激波/转捩边界层干扰的直接数值模拟(DNS)。通过在拐角上游平板的不同流向位置处添加周期性吹吸扰动激发流动转捩,使得转捩不同阶段进入拐角入口,从而在拐角内产生激波/转捩边界层的相互干扰。计算得到的平均速度剖面、壁面压力分布以及分离泡大小与风洞试验及以往直接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了转捩过程对角部干扰区内分离泡结构的影响规律,分析比较了不同转捩阶段下角部分离区内湍动能的生成、耗散和分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转捩初期的拟序涡结构对分离泡尺度及形状影响最大,发卡涡包在角部拐点附近发生展向融合,并在角部区域形成湍流斑,此时分离泡尺度最小,形状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山峰型。随着转捩的发展,分离区内湍动能生成和近壁区的耗散逐步降低,此时输运项起到了主要的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415.
 为了研究单晶硅电火花线切割(WEDM)表面损伤层的损伤形式和形成机理,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后的单晶硅表面为研究对象,采用表面形貌观察分析及择优腐蚀方法研究了单晶硅经过电火花线切割后的加工表面.研究结果表明单晶硅经电火花放电加工后表面损伤形式分为4种:热损伤、应力损伤、热与应力综合作用损伤及电解/电化学腐蚀损伤.热损伤使得硅表面形成多晶或非晶硅;应力损伤使硅表面产生裂纹;热与应力综合作用会产生小孔效应,且随着放电功率密度的增加,小孔会明显增多;电解/电化学作用会加快损伤区域及杂质元素富集区域的腐蚀.  相似文献   
416.
高超声速楔面边界层流动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张红军  袁湘江  沈清 《推进技术》2012,33(5):671-675
为分析前缘钝化对高超声速二元进气道压缩面边界层转捩的影响,针对抽象出的楔面外形,在风洞来流条件下,应用线性稳定性理论(Linear Steady Theory)分析了前缘钝化半径R=0及R=0.5mm的楔面边界层流动稳定性,得到各自前缘构形的边界层失稳位置及最不稳定波的波数和增长率。研究发现,前缘钝化半径R=0.5mm的楔面边界层失稳位置远远大于前缘钝化半径R=0的楔面边界层失稳位置,表明前缘钝化对楔面边界层失稳特性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17.
与等离子喷涂层和电镀硬铬层相比,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层具有结合强度高、致密、耐磨损性能优越等特点。针对某型飞机燃油接收探管外筒导轨铬层损伤剥落这一多发性故障,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替代镀铬修复,对该导轨损伤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验证、模拟试验、样件验证、装机监控使用,显现出超音速火焰喷涂层优越的性能。  相似文献   
418.
The South Pole of Mars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symmetric residual ice cap composed of water ice and CO2 ice.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residual cap, there exists an area called cryptic region which is relatively free of ice during summer time. Many fan-shaped km-scale structures apparently caused by a wind-blown system of dust-laden gas jets occurred dozens degrees of Ls before the complete sublimation of the CO2 frost layer. We have examined the seasonal cycles of condensation and sublimation in the cryptic and non-cryptic regions by using the topographic data from the MOLA/MGS measurements. Using the MOLA topography data collected over one Martian year (1999–2001), we have studied the temporal elevation change and the seasonal cycle of the carbon dioxide frost on the southern polar caps. We have produced mapping of the seasonal CO2 frost thickness variation for seven Ls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and 330°). It is found that the time variations of the CO2 frost thickness in these two regions are quite similar. The greatest thickness of the CO2 frost layer is about 0.76–0.78 m in both places occurs at Ls = 150°.  相似文献   
419.
基于升华法实验研究后掠翼三维边界层的转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北工业大学的低湍流度风洞,采用升华法研究不同雷诺数下后掠翼上表面的转捩现象。实验发现雷诺数较低时,后掠翼上的转捩由流向不稳定触发,转捩位置在最小压力点之后,转捩分界为一条直线;当雷诺数足够大时,转捩由横流驻波不稳定触发,转捩提前到最小压力点之前,转捩分界呈现尖楔形状。该结果表明升华法不但能够较准确地分辨出后掠翼上的转捩位置,还能够区分不同的转捩机理,判断转捩是由流向不稳定还是横流驻波不稳定触发。此外,实验中还发现在横流驻波不稳定增长较大时,升华法能够提供转捩上游区域边界层内的横流不稳定信息;当横流驻波不稳定进一步增强时,该不稳定受模型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较大,萘的喷涂有可能会影响到升华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420.
采用附面层抽吸(BLS)控制流动分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附面层抽吸(BLS)对两种具有不同分离特征的叶栅流场的气动影响。通过比较抽吸前后极限流线谱和叶栅损失的变化,对抽吸前后的流场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附面层抽吸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大转角、大分离叶栅的气动性能。其中,对以闭式分离为主要特征的叶栅流场,其最佳抽吸位置为主分离区的起始位置,即鞍点附近;对以开式分离为主要特征的叶栅流场,其最佳抽吸位置位于主分离区的上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