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8篇
  免费   326篇
  国内免费   328篇
航空   586篇
航天技术   1012篇
综合类   89篇
航天   110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Small space robots have the potential to revolutionise space exploration by facilitating the on-orbit assembly of infrastructure, in shorter time scales, at reduced costs. Their commercial appeal will be further improved if such a system is also capable of performing on-orbit servicing missions,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drive to limit space debris and prolong the lifetime of satellites already in orbit. Whilst there have been a limited number of successful demonstrations of technologies capable of these on-orbit operations, the systems remain large and bespoke. The recent surge in small satellite technologies is changing the economics of space and in the near future, downsizing a space robot might become be a viable option with a host of benefits. This industry wide shift means some of the technologies for use with a downsized space robot, such as power and communication subsystems, now exis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dynamic and control issues that need to be overcome before a downsized space robot can be capable of undertaking useful missions. This paper first outlines these issues, before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downsizing a system on its operational capability. Therefore presenting the smallest controllable system such that the benefits of a small space robot can be achieved with current technologies. The sizing of the base spacecraft and manipulator are addressed here. The design presented consists of a 3 link, 6 degrees of freedom robotic manipulator mounted on a 12U form factor satellit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12U space robot was evaluated in simulation and the in-depth results presented here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a small space robot is a viable solution for in-orbit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242.
高辰  杨震  张玉珠  牛文龙 《宇航学报》2020,41(4):499-506
为解决传统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探测效能不确定性分析评价方法中时间效率低,参数关系映射单一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在拟合回归分析上的非线性特性,设计了能够替代复杂系统的神经网络结构,能够通过少量仿真计算结果作为训练样本实现模型的收敛并能有效反映被替代系统的原有特性。选择以一个多航天器的天文观测任务作为典型用例,建立了仿真分析模型,并与蒙特卡洛仿真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此方法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243.
一种新型空间微小碎片超高速碰撞试验地面模拟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简要叙述了空间微小碎片环境及其对航天器的影响,同时介绍了一种新型空间微小碎片超高速碰撞地面模拟方法——激光驱动飞片技术。  相似文献   
244.
多飞行器测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基于DBF和DMF-CDMA技术的多飞行器测控系统。首先描述了系统的工作原理,然后对DBF给出了全面和详细的计算机仿真,包括圆面阵DBF阵因子方向图仿真和DBF对多飞行器的搜索与跟踪仿真。最后对DMF-CDMA给出了实验结果。实验的硬软件巳达到实用水平。这些说明本文提出的多飞行器测控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45.
空时编码调制是一种充分利用分集特性克服信道衰落的一种编码调制方式。文中提出一种构建空时码的新方法 ,可以通过计算机搜索获得最优空时码 ,并给出一种基于最优距离卷积码的构造方法。采用文中所提出的空时码 ,可以获得空间、时间分集增益并取得最大码增益。仿真结果表明 ,其性能比以往文献中提到的空时码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46.
充液航天器液体晃动等效力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虑液体表面张力影响液体晃动求解的基础上,利用动力学方程等价准则,建立了三轴定向充液卫星在二维平动和二维摆动扰动作用下的空间摆等效力学模型,并对两种情况下等效摆的主要参数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考虑表面张力时,液体的晃动特性对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稳定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47.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其空间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东  张伟  刘向 《上海航天》2005,22(2):39-42
介绍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可再生燃料电池(RFC)的工作原理、性能和空间应用特点,以及发展航空航天器用可再生PEMFC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讨论了PEMFC和可再生PEMFC系统所面临的技术难点。最后,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分阶段发展PEMFC和可再生PEMFC的建议。  相似文献   
248.
地面实验室模拟空间等离子体环境的初步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面模拟电离层等离子体与高压太阳电池阵的相互作用时,需要一定密度和能量的等离子体环境,因而希望能在地面试验室中利用微波ERC等离子体源来近似模拟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文章对该等离子体源进行了初步测试,利用等离子体诊断系统获得了在大真空容器中的等离子体有关参数的测量数据,通过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比较均匀的等离子体环境。  相似文献   
249.
本文介绍了大型捆绑运载火箭姿态控制系统方案、工作原理和首发飞行试验结果,并将部分参数同美国航天飞机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50.
研究了低高度大气层内飞船应急返回时返回舱的姿态运动规律。返回舱分离后以非配平攻角飞行,大分离角速度和大气动力矩作用下其飞行姿态不稳定,必须利用自身的控制发动机和受到的气动力拒使其俯仰机动定位到大头朝前的姿态(呈配平飞行),仿真表明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衰减振荡过程。一种通过实时调整质心位置以改变气动力矩大小,从而达到减小振幅、改善并缩短其振荡过程的方法被提出,它为宇航员承受过载和启动回收着陆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