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5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43篇
航空   260篇
航天技术   1090篇
综合类   31篇
航天   1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太阳神飞船观测表明,太阳风高速流中质子束分量相对于核分量的密度随日心距离增加而增加.提出解释这一观测现象的机理并给出二维数值模拟结果.由于阿尔芬波速随日心距离增加而减少,第二支左旋波将与更多的质子共振,把部分原来属于核分布的质子拉到束分布中来.用数值模拟方程方法求解回旋波共振导致的准线性扩散方程,数值结果与观测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22.
地磁急始年发生数周期特征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急始年发生数的时间序列的周期特征,并对急始发生数的特征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对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急始发生数的周期规律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周期规律是有差异的.还进行了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急始数的相关性,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急始磁暴的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显著相关.还对急始数与急始磁暴致以及其他的一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3.
1989年3月太阳活动引起的强烈磁暴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89年3月上旬一个太阳超级活动区中多次特大耀斑引起的强磁暴群.联系源耀斑的等级、位置等讨论了磁暴形态特征.随着耀斑活动区位置由东向西旋转,磁暴的形态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充分显示了磁暴形态特征有依赖于耀斑位置的中心子午线效应和东西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24.
Spectral emission lines created in the solar chromosphere — corona transition region show net red-shifts.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is may be the result of the return of spicular material. We simulate a spicule numerically using the rebound shock model and find that the resulting hydrodynamic evolution leads to a perceived up-flow in transition region spectral lines even though the average velocity in the line forming region is directed downward. The explanation for this apparent paradox is found 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ensity and velocity in the waves generated by the rebound shock spicule.  相似文献   
25.
Hueso  Ricardo  Guillot  Tristan 《Space Science Reviews》2003,106(1-4):105-120
The formation of planetary systems is intimately tied to the ques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gas and solid material in the early nebula. Current models of evolution of circumstellar disks are reviewed here with emphasis on the so-called “alpha models” in which angular momentum is transported outward by turbulent viscosity, parameterized by an dimensionless parameter α. A simple 1D model of protoplanetary disks that includes gas and embedded particles is used to introduce key questions on planetesimal formation. This model includes the aerodynamic properties of solid ice and rock grains to calculate their migration and growth. We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nebula and migration and growth of its solids proceed on timescales that are generally not much longer than the timescale necessary to fully form the star-disk system from the molecular cloud. Contrary to a widely used approach, planet formation therefore can neither be studied in a static nebula nor in a nebula evolving from an arbitrary initial condition. We propose a simple approach to both account for sedimentation from the molecular cloud onto the disk, disk evolution and migration of solids. Giant planets have key rol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forming Solar System: they formed relatively early, when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hydrogen and helium were still present in the nebula, and have a mass that is a sizable fraction of the disk mass at any given time. Their composition is also of interest because when compared to the solar composition, their enrichment in elements other than hydrogen and helium is a witness of sorting processes that occured in the protosolar nebula. We review likely scenarios capable of explaining both the presence of central dense cores in Jupiter, Saturn, Uranus and Neptune and their global compositi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26.
本文针对X射线探伤中曝光时间与管电压的关系以及曝光时间在探伤中的实际意义做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对于不同厚度的零件如何选择曝光时间的原则。  相似文献   
27.
软着陆小行星的制导与控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微小探测器软着陆小行星的制导与控制策略,将软着陆小行星控制分解为速度方向控制和减速控制,为了控制速度方向,给出了一种带有终端控制项的比例导引规律,可以按闭环模式将探测器引向着陆点,并满足垂直下落的终端条件,为了实现无碰撞着陆,给出了一种减速控制规律,通过对理想速度曲线的跟踪,实现软着陆,仿具结果表明,提出的制导与控制策略可以实现探测器在小行星表面垂直软着陆。  相似文献   
28.
太阳微波爆发频谱事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家天文台1.0-2.0GHz,2.6-3.8GHz太阳射电频谱仪从1994年1月和1996年9月投入观测至2000年4月10日记录到太阳射电爆发分别为297个和316个,取得了高质量的高时间分辨率,高频率分辨率的动态谱资料,为研究耀斑各种尺度的时间及空间演化过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1998年4月15日的共同事件在时间和频率上显示了丰富的幅度和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29.
北京天文台在2.84GHz频率上观测到的带短时标精细结构的微波爆发与日本YOHKOH卫星上HXT在1991年10月-1992年12月观测到的硬X射线爆发(HXB)事件作了比较,发现在20个微波精细结构爆发事件只有12个与YOHKOH卫星记录的HXB有对应关系.本文对1992年6月7日典型事件中2.84GHz与HXB共同存在的百秒量级的准周期振荡作了分析及源区参数的计算,并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30.
模拟地球同步轨道辐照环境对光学太阳反射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模拟地球同步轨道辐照环境对卫星用温控涂层-光学太阳反射镜(OSR)性能的影响。对所研制的两类OSR 片进行的辐照试验项目有,真空紫外辐照、低能电子和两种能量的质子辐照。此外还进行了等离子体环境条件下的表面充/放电效应试验。经过相当于安装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南北极位置处,在空间七年所受到的电子、质子和紫外辐照总剂量的辐照后,导电型OSR 的太阳光谱吸收率α_s 由0.068增加到0.078,法向发射率ε_n 由0.83降低到0.72;而非导电型OSR的α_s 由0.066增加到0.085,ε_n 由0.82降低到0.76。表面充/放电试验的结果表明:导电型OSR 的充电电位仅在15~40V 之间,而非导电型OSR 的充电电位则可高达13kV。因此导电型OSR能有效地控制表面的充/放电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