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3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148篇
航空   520篇
航天技术   1217篇
综合类   93篇
航天   2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In this work, the foF2 and hmF2 parameters at the conjugate points near the magnetic equator of Southeast Asia are studi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 (IRI) model. Three ionosondes are installed nearly along the magnetic meridian of 100°E; one at the magnetic equator, namely Chumphon (10.72°N, 99.37°E, dip angle 3.0°N), and the other two at the magnetic conjugate points, namely Chiang Mai (18.76°N, 98.93°E, dip angle 12.7°N) and Kototabang (0.2°S, 100.30°E, dip angle 10.1°S). The monthly hourly medians of the foF2 and hmF2 parameters a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predictions obtained from the IRI-2007 model from January 2004 to February 2007.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ations of foF2 and hmF2 predicted by the IRI-2007 model generally show the similar feature to the observed data. Both parameters generally show better agreement with the IRI predictions during daytime than during nighttime. For foF2, most o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RI model overestimates the observed foF2 at the magnetic equator (Chumphon), underestimates at the northern crest (Chiang Mai) and is close to the measured ones at the southern crest of the EIA (Kototabang). For hmF2, the predicted hmF2 values are close to the hmF2(M3000F2OBS) during daytime. During nighttime, the IRI model gives the underestimation at the magnetic equator and the overestimation at both EIA crests. The results are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improvements of the IRI model for foF2 and hmF2 over Southeast Asia region.  相似文献   
272.
针对磁悬浮反作用飞轮干扰力矩对输出力矩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速率模式数字控制方法,实现了正向加速、正向减速、反向加速、反向减速的四象限高精度稳定的转速跟踪控制,减速时,高速段利用飞轮储存的动能进行能耗制动,低速时进行反接制动,从而实现磁悬浮反作用飞轮速率模式控制.  相似文献   
273.
磁性液体,是由固体的磁性粒子分散到载体(液体)中形成的一种胶体溶液,此种深夜既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磁性,是一种新型的磁性材料,本文对磁性液体的制造方法,及其存在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简单介绍了磁性液体的性质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4.
采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自回归方法开展了F10.7中期预报研究. 预报试验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 在太阳活动水平较低、F10.7 的27天周期性明显时自回归预报方法的预报精度高, 具有较为理想的预报效果, 但在日面有大活动区产生和消亡时预报效果不理想. 这说明时间序列模型中的自回归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太阳F10.7的27天周期性特征, 对F10.7中期预报模型的建立有一定适用性.通过对2005年9月21日至2007年6月7日期间预报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 自回归分析方法预报的精度与美国空军预报的相当.  相似文献   
275.
通过对观测的光球纵向磁场进行势场外推, 重构了一个太阳宁静区光球以上的磁场结构. 结果显示, 在20 Mm 以下, 开放磁力线呈现多个明显的小磁漏斗结构, 这些小磁漏斗结构随高度扩展, 并且在20 Mm 左右融合成大的漏斗结构. 通过系统地研究磁漏斗结构横截面积随高度的变化趋势, 发现太阳宁静区磁漏斗结构的截面积随高度近似线性扩展, 磁漏斗结构在较低高度上(<20Mm) 扩展的速度比在较高高度上 (>20Mm) 扩展的速度要快. 这一结果对太阳风起源和磁环中物质流动的二维数值模拟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还发现, 闭合磁力线的数目随高度以指数函数的形式减少.  相似文献   
276.
在太空等离子体中,尤其在等离子体内部磁场较弱时,轫致辐射是等离子体能量损失的主要机制.本文对太阳宁静及耀斑期间1 AU处等离子体轫致辐射计算表明,等离子体辐射强度If的变化与辐射的电磁波频率有直接的关系.当辐射频率f接近于等离子体频率fpe时,辐射强度显著增大.随着电磁波辐射频率的增大,辐射强度随频率增大作缓慢对数下降.辐射亮温Tb与等离子体电子温度Te介质光深成正比. TbIf随辐射频率变化的整体趋势一致.在相同的辐射频率情况下,太阳宁静期间If值、Tb值低于太阳耀斑期间If值、Tb值.  相似文献   
277.
等离子体彗尾流线断裂现象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等离子体Ⅰ型彗尾流线的断裂,已多次被人们见到.本文用MHD的理论,讨论和分析了这种现象,认为这是一种空间等离子体扰动所产生的结果.本文作了定性的分析,及定量的计算,比较满意地解释了这种彗尾中的观测现象.  相似文献   
278.
太阳微波爆发动态频谱仪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北京天文台已投入观测的1.0—20GHz,2.6—3.8GHz太阳射电频谱仪及1999年投入观测的5.2—76GHz太阳射电频谱仪。它们是第23周太阳活动峰年我国太阳物理界的重要观测设备已投入观测的频谱仪获得不同类型的太阳射电爆发资料分别为171个和146个,这些事件在时间和频率上有丰富的幅度和结构的变化。不同太阳射电爆发反映太阳大气不同高度上耀斑的时间和空间的演化过程,为研究不同大气高度中耀斑物理动力学过程、能量释放、粒子加速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79.
太阳电子事件粒子源区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ISEE-3的引个太阳电子事件资料,进行了系统地分析。通过Saha平衡模型分别计算了高Fe事件和贫Fe事件源区的平衡温度大小,指出两类事件粒子源区不相重合,高Fe事件的粒子源区位于高色球层,贫Fe事件粒子源区在色球层-日冕之间的过渡区。对高Fe事件和贫Fe事件的形成作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280.
Coronal mass ejections and post-shock streams driven by them are the most efficient drivers of strong magnetospheric activity, magnetic storms. For this reason there is considerable interest in trying to make reliable forecasts for the effects of CMEs as much in advance as possible. To succeed this requires understanding of all aspects related to CMEs, starting from their emergence on the Sun to their propagation to the vicinity of the Earth and to effects within the magnetosphere.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some recent results on the geoeffectiv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CME/shock structures. A particularly intriguing observation is that smoothly rotating magnetic fields within CMEs are most efficient in driving storm activity seen in the inner magnetosphere due to enhanced ring current, whereas the sheath regions between the shock and the ejecta tend to favour high-latitude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