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1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132篇
航空   518篇
航天技术   1125篇
综合类   93篇
航天   2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81.
江霆  李昊  陆国平  王彦  周徐斌 《宇航学报》2018,39(9):1022-1030
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混杂非对称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新型自适应对日定向器。该对日定向器采用混杂非对称复合材料层合板作为驱动元件,利用在轨光照条件的变化引起复合材料层合板温度变化,进而使其产生热变形并驱动太阳翼发生偏转。提出的自适应对日定向器结合传统的单自由度对日定向机构,能够实现太阳能帆板的双自由度对日定向。介绍了自适应对日定向器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地球静止轨道的光照条件进行了具体设计。利用能量变分原理建立了混杂非对称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模型,分析其热变形特点,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定向器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温度场特性、热变形及对日定向转动角度进行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自适应对日定向器的转角能够随太阳光入射角变化呈线性变化,定向精度可达±1°。  相似文献   
182.
兰胜威  柳森  覃金贵  任磊生  李毅  黄洁 《宇航学报》2018,39(9):1054-1059
为了研究冰冻天体表面撞击坑的形成与演化,开展了水冰的超高速撞击成坑实验。使用二级轻气炮发射1.0 mm直径的球形弹丸,以3 km/s、5 km/s和7 km/s速度对圆柱状冰块进行撞击。弹丸材料包括聚碳酸酯和不锈钢两种,冰块温度为253 K。实验观察到了不同弹丸和不同速度条件下,冰块中撞击坑的形貌特征。对撞击坑直径、深度和剖面形状进行了测量,并与文献中铝弹丸对水冰的撞击坑进行了比较分析。获得了水冰撞击坑特征随撞击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撞击坑直径和深度的主导机制不同,坑深主要由弹丸侵彻作用形成,而坑径主要由冰块的剥落所致;坑深比坑径具有更强的对于弹丸密度的依赖性,高密度弹丸撞击坑直径具有比低密度弹丸更强的对于撞击速度的依赖性;撞击坑体积与撞击能量成正比,高密度弹丸形成的撞击坑直径表现出“能量缩比”行为,而低密度弹丸形成的撞击坑直径表现出“动量缩比”行为。  相似文献   
183.
建立太阳翼驱动机构(SADA)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方程,并利用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建立SADA驱动太阳翼耦合系统的振动方程;设计模拟柔性负载,对SADA驱动该柔性负载的扰振力矩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SADA驱动柔性负载运行过程中所产生扰振力矩主要由两个原因引起:1)电流噪声引起的力矩波动;2)控制参数选取不当引起的转角波动。  相似文献   
184.
为了提高空空导弹的作战效能和可靠性,由弹载电源向开关电路进行大电流放电,可提高惯性开关中圆柱电极上周磁场的强度,增强抵抗磁钢对钢珠反向作用力的能力,当导弹撞击目标过载较小时,使惯性开关的导通时间也能够满足触发电路工作需要,因此,导弹遇目标不炸的故障概率可得到下降。  相似文献   
185.
通过设计并运用一种直流电子束轨迹简易测量方法,开展了永磁约束电子束轨迹实验研究,得到了永磁铁环对60~80 ke V电子束约束作用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该测量方法方便有效,结果较为准确;永磁铁对电子束聚焦作用明显,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对永磁铁约束电子束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6.
针对航天永磁同步电机方案初步设计耗时长、过度依赖商业软件的问题,基于磁路法和热网络法,提出了一套方案设计阶段航天永磁同步电机磁热性能快速预估与仿真方法。给出了定子内径、定子外径、铁芯长度、匝数等关键参数的取值准则,建立了包含36个节点集总参数热网络模型,并以端部绕组为例给出了热平衡方程的详细推导过程。通过与成熟商业软件对比,其电磁计算最大误差出现在电流有效值上,偏差值为607%;与样机实测值对比,绕组温升最大误差为73%,满足方案设计阶段预示精度要求,为方案设计阶段航天永磁同步电机快速性能预估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7.
针对电磁作动器的使用要求,设计出一种具有能耗低、吸力大及响应快等特点的新型单向电永磁作动器。结合有限元仿真软件,利用有限元法研究作动器的结构参数如铁芯齿形结构、平面结构、无永磁结构、铁芯的倾斜角度及衔铁位移(气隙厚度)等因素对作动器电磁吸力和响应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吸力随着作动衔铁位移的增加而大幅度减小;倾角结构的铁芯设计能使作动器性能达到最佳,且铁芯的倾斜角度为50°时,电磁吸力有最大值3071N。  相似文献   
188.
利用有限元技术及自编的 FORTRAN程序计算了单翼太阳帆板约束模态的振型和频率 ,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比较表明 ,计算精度在工程上是可以接受的。在此基础上 ,以飞船带有双翼对称太阳帆板为模型 ,计算了太阳帆板在转动和不转动情况下非约束模态的振型和频率。上述计算结果为研究带有挠性太阳帆板的航天器的动力学与控制问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9.
Time-dependent cosmic ray modulation is calculated over multiple solar cycles using our well established two-dimensional time-dependent modulation model.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Voyager 1, Ulysses and IMP cosmic ray observations to establish compatibility. A time-dependence in the diffusion and drift coefficients, implicitly contained in recent expressions derived by , ,  and ,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smic ray modulation model. This results in calculations which are compatible with spacecraft observations on a global scale over consecutive solar cycles. This approach compares well to the successful compound approach of Ferreira and Potgieter (2004). For both these approaches the magnetic field magnitude, variance of the field and current sheet tilt angle values observed at Earth are transported time-dependently into the outer heliosphere. However, when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observations for extreme solar maximum, the computed step-like modulation is not as pronounced as observed. This indicates that some additional merging of these structures into more pronounced modulation barriers along the way is needed.  相似文献   
190.
The 20th century temperature anomaly record is reproduced using an energy balance model, with a diffusive deep ocean. The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all the standard radiative forcings, and in addition the possibility of a non-thermal solar component. The model is parameterized and then optimized to produce the most likely values for the climate parameters and radiative forcings which reproduce the 20th century global warming. We find that the best fit is obtained with a negligible net feedback. We also show that a non-thermal solar component is necessarily present, indicating that the total solar contribution to the 20th century global warming, of ΔTsolar = 0.27 ± 0.07 °C, is much larger than can be expected from variation in the total solar irradiance alone. However, we also find that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the 20th century warming comes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with ΔTman = 0.42 ± 0.11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