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4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30篇
航空   256篇
航天技术   1056篇
综合类   36篇
航天   178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61.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November 2004, many solar flares and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 were associated with solar active region (AR) 10696.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solar and interplanetary origins of two superstorms which occurred on 8 and 10 November with peak intensities of Dst = −373 nT and −289 nT, respectively. Southwar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s within a magnetic cloud (MC), and a sheath + MC were the causes of these two superstorms, respectively. Two different CME propagation models [Gopalswamy, N., Yashiro, S., Kaiser, M.L. et al. Predicting the 1-AU arrival times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s. J. Geophys. Res. 106, 29207–29219, 2001; Gopalswamy, N.S., Lara, A., Manoharan, P.K. et al. An empirical model to predict the 1-AU arrival of interplanetary shocks. Adv. Space Res. 36, 2289–2294, 2005] were employed to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solar sources. It is found that the models identify several potential CMEs as possible sources for each of the superstorms. The two Gopalswamy et al. models give the possible sources for the first superstorm as CMEs on 2330 UT 4 November 2004 or on 1454 UT 5 November 2004. For the second superstorm, the possible solar source was a CME that on 0754 UT 5 November 2004 or one that occurred on 1206 UT 5 November 2004. We note that other propagation models sometimes agree and other times disagree with the above res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during high solar/interplanetary activity intervals such as this one, the exact solar source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More refined propagation models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862.
研究的目的是验证热管吸热器有良好的热性能。通过对先进太阳能热动力系统单元热管吸热器进行数值仿真,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数值解法,并把仿真结果同NASA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热管吸热器由于热管良好的导热性和理想的等温性,热管在轴向的温差很小,这就使得热管在不同位置上的容器内的PCM都能同步、均匀的熔化;另外热管吸液芯的正常工作使得热管周向温度分布均匀,从而避免热斑现象;热管吸热器由于热管在轴向和周向上良好的等温性,在阴影期末,各蓄热容器内的PCM能够同时凝固,并最终达到完全凝固,从而避免热松脱现象。因此,热管吸热器提高了系统的效率,能避免热斑和热松脱现象。  相似文献   
863.
文章简要介绍了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深空和地球高层大气的光辐射源和辐射特性,包括辐射机制和强度、辐射的各向异性等,通过比较表明空间红外波段的背景辐射明显高出可见光波段近1个数量级;分析了在地球大气外进行对地观测时大气辉光辐射的角分布,指出了辐射的临边增亮特性。以上研究对于研制和开发新型航天器、利用太空资源以及未来的深空探测都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64.
弱太阳闪烁对深空通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星聚合和太阳闪烁是影响深空通信的重要因素. 分析了行星聚合和太阳闪烁的物理特性, 建立了弱太阳闪烁条件下深空通信信道的Rician 模型, 并得出了当Rician 因子大于10 dB 时近似为高斯信道的结论. 对弱太阳闪烁下X 波段和Ka 波段的通信性能进行了仿真, 这对建立可靠的深空通信链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65.
A complex radio event was observed on January 17, 2005 with the radio-spectrograph ARTEMIS-IV, operating at Thermopylae, Greece; it was associated with an X3.8 SXR flare and two fast Halo CMEs in close succession. We present dynamic spectra of this event; the high time resolution (1/100 s) of the data in the 450–270 MHz range, makes possible th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fine structure which this major radio event exhibits. The fine structure was found to match, almost, the comprehensive Ondrejov Catalogue which it refers to the spectral range 0.8–2 GHz, yet seems to produce similar fine structure with the metric range.  相似文献   
866.
准确的月球表面温度分布模型对于开展月球探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关月球表面温 度模型还缺乏对完整月球表面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研究. 本文建立了一套计算完整月球表面温度的方法, 其中月球阳面温度采用Racca模型直接计算得到; 对于月球阴面, 将其沿纬度方向划分为若干区域, 每个区域的地表土壤采用一维非稳态热传导模型, 根据嫦娥三号着陆器太阳电池阵在轨环月阶段的温度数据, 修正得到月球表面土壤导热系数、密度及比热容, 通过数值计算求解一维非稳态热传导方程, 得出任意时刻月球阴面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嫦娥三号着陆器太阳电池阵环月阶段热分析结果与在轨温度符合较好, 初步说明本文建立的完整月球表面温度计算方法正确可行. 基于本文方法计算得到整个月球表面温度分布, 进一步研究了极月轨道太阳电池阵外热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67.
萤火一号火星探测计划的科学目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其他行星相比火星是与地球最为相似, 也是最有可能在其上发现地球以外生命现象的一颗行星, 因此特别受到人类的关注. 近年来, 有国家已经发射了火星探测器, 并启动了载人火星探测研究计划. 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具备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但是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才刚刚起步. 2007年中俄两国签署了联合探测火星计划, 俄罗斯负责将中国研制的一颗微小卫星------萤火一号发送至火星轨道. 萤火一号将开展自主探测, 并与俄罗斯的火卫一探测器开展联合探测. 本文综述了萤火一号任务提出的科学背景及科学目标, 简要介绍了为实现科学目标配置的有效载荷, 以及入轨后的主要探测任务, 并对其科学探测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868.
研究了小天体探测器在深空特殊环境下电源系统所面对的问题,提出了全调节母线能量直接传递的电源系统方案。根据探测器的轨道特性,分析了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环境条件和不同负载等对电源系统的影响,考虑光照条件和峰值功率之间的关系,基于能量平衡的原理,对探测器的电源系统进行分析、设计。最后,通过数学仿真验证了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69.
This presentation deals with the recent investigations of the dynamics of the total ozone content (TOC) and of the lower troposphere ozone over Bulgaria, South-Eastern Europe.  相似文献   
870.
摘 要 本文采用白光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对煤在单轴压缩下变形破坏进行研究,定量的测出了煤的变形局部化带宽度。并通过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在屈服函数中引入应变梯度二阶项。采用Drucker-Prager准则解析得出了煤试件的变形局部化带宽度公式并根据试验确定煤的材料内部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