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5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38篇
航空   235篇
航天技术   952篇
综合类   29篇
航天   17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71.
本文利用Solar Mesosphere Explorer(SME)卫星1982年和1983年太阳紫外辐射和赤道地区50-90km臭氧分布的红外观测资料,对臭氧地太阳紫外辐射27天振荡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并且利用大气光化波动模式对其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72.
星载光学遥感器消杂光技术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国内外杂散辐射理论发展状况的研究和消杂光技术的探讨,归纳出杂光技术领域目前的国际水平以及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分别从散射理论、分析软件、测试途径以及杂光抑制措施等7个方面,力图全面系统地阐述该项技术的诸方面内容。文章从国情出发,根据当前中国消杂光技术现状和未来高水平空间遥感器的要求,提出下一步中国消杂光技术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73.
采用多步隐格式,对在瞬间形成的电流片的触发下的高剪切无力场的磁重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磁重联首先在交界面处的非中性电流片区出现,然后向无力场区蔓延。在磁重联过程中,在无力场区形成一高温环状结构,物质向光球层流动。在高温环内侧的新喷发场区,物质向上流动。磁重联主要集中在初始电流片外侧的高剪切无力场区,高温环顶部的温度最高,位置基本固定。在磁重联的过程中,剪切磁场分量的空间梯度减小,无力场因子下降。  相似文献   
374.
太阳风中的动力论Alfven激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因动力论Alfven波的存在非线性作用,从而能引起波连续陡化;这种情况下考虑频散效应,理论上应该形成中间激波.针对这一物理思想,在二元流体模型下,引进离子声反常阻尼,数值解出中间激波的结构.  相似文献   
375.
联动装置是常用的太阳翼部件同步展开控制机构,绳索预置张力直接影响到太阳翼展开的同步性能。通过展开动力学仿真,设计了太阳翼联动装置绳索预置张力,并进行了太阳翼展开仿真分析,验证了设计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76.
通过CCD的数据采集对单缝衍射条纹的光强进行测量试验,简要分析了试验中的噪声来源.提出使用小波技术对CCD的采集信号进行噪声滤除,详细讨论了小波的分解与重构以及在去除噪声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小波技术能完全滤除噪声.  相似文献   
377.
There are a host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xcitation of Pc1 geomagnetic pulsations, which are ULF waves in the frequency range between 0.2 and 5 Hz. We have studied carefully the dependence of the pearl-type Pc1 activity at Sodankylä, Finland (L = 5.1) on the plasma density N in front of the magnetosphere, the bulk velocity V of the solar wind, and the intensity B of the IMF. The result is as follows: high values of N and reduced values of V are favorable to appearance of Pc1, whereas the dependence of Pc1 activity on B is practically absent. We also show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Pc1 occurrence decreases with the interplanetary electric field, and increases with solar wind impact pressure and with the plasma to magnetic pressure ratio “beta”.  相似文献   
378.
采用三维理想磙流体力学(MHD)模式,内边界条件把二维投影特征线边界方法推广应用到三维计算,有效地稳定了数值计算并保证稳态解的自洽性;初始猜解磁场由1935卡林顿周光球磁场观测数据得到,这样计算得到的1998年5月份期间日冕三维结构比较符合实际,计算结果表明:(1)计算得到的源表面非径向磁场量值在磁中性线附近不超过2μT,表明源表面磁场基本径向。(2)模拟得到的源表面径向磁场量值除了在磁中性线附近的区域外变化不大,这和观测一致。(3)由源表面磁场按平方反比的规律计算出1AU处磁场量值更接近观测值。(4)计算得到的日冕结构和观测定性一致,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日冕的三维大尺度背景结构主要是由磁场决定的,在闭磁场处或者电流片附近,太阳风的密度高,速度低;在开场区,太阳风的密度低,速度高。  相似文献   
379.
太阳电池空间标定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各种新型空间太阳电池的发展和应用,在地面使用太阳模拟器对AMO标准太阳电池进行标定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最能反映其实际使用状态的空间标定成为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案。国外太阳电池空间标定技术已十分成熟,主要航天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巴西等都进行了各自的空间标定实验。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进行了太阳电池空间标定原理样机的研制工作。样机由太阳电池板、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太阳敏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组成,可同时对32路国产砷化镓多结太阳电池进行短路电流的测量,电流测试的标准不确定度小于0.5%(最佳点)。此项研究将形成标准太阳电池空间标定的完整方案,促进我国新型空间太阳电池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380.
The heliocentric transfer of a solar sail-based spacecraft is usually studied from an optimal perspective, by looking for the control law that minimizes the total flight time. The optimal control problem can be solved either with an indirect approach, whose solution is difficult to obtain due to its sensitivity to an initial guess of the costates, or with a direct method, which requires a good estimate of a feasible (guess) trajectory. This work presents a procedure to generate an approximate optimal trajectory through a finite Fourier series. The minimum time problem is solved using a nonlinear programming solver, in which the optimization parameters are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Fourier series and the positions of the spacecraft along the initial and target orbits. Suitable constraints are enforced on th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the sail propulsive acceleration vector in order to obtain feasible solutions. A comparison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 from an indirect approach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provides a good approximation of the optimal trajectory with a small computational eff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