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93篇
航空   398篇
航天技术   273篇
综合类   37篇
航天   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41.
本文研究杂质对尾流化学动力学与电子密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把杂质(Na、H_2O、F_2、C_2F_4)加入到空气尾流中,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而获得的。化学体系是由26种粒子,35个化学反应组成的。为了独立地判断各类化学反应(杂质)的作用,把复杂的化学体系分解为由简到繁的九个化学子体系,它们是:Air、Air-Na、Air-F_2、Air-C_2F_4、Air-C_2F_4-F_2、Air-H_2O-Na、Air-F_2-Na、Air-C_2F_4-Na、Air-C_2F_4-F_2-Na。计算结果表明,杂质对尾流电离起着明显的影响,特别是Na,它能使纯空气尾流电子密度增加1~3个量级。另外也表明,与Air-F_2子体系一样,Air-C_2F_4子体系的电子衰减的主要机理是F_2、F对电子的吸附反应,该反应产生大量F~-离子,同时清除了尾流中大部分电子。  相似文献   
242.
介绍用脉冲电子束烧蚀法在不同温度的单晶硅 (1 1 0 )衬底上沉积铌酸锂铁电薄膜 ,以及用脉冲电子束进行薄膜晶化处理的实验结果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X射线衍射 (XRD)、光电子能谱 (XPS)等方法 ,对薄膜的成份、晶体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分析测试。采用表面轮廓仪测定 LN薄膜的膜厚分布均匀性等。文中探讨了靶材料烧蚀和沉积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现象。研究表明 ,这种薄膜制备方法有许多独特之处 ,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将为光电集成电路提供一种新工艺和新技术  相似文献   
243.
:概述了燃气涡轮发动机中NOx的生成机理以及影响因素,简要综述了当前国内外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燃烧室NOx发散量的控制措施以及预测方法。介绍了几个预测NOx发散量的数值模型,并对其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44.
为给高超声速再入尾迹亚密湍流雷达散射分析提供所需的脉动背景场参数 ,本文提出计算非平衡再入湍流尾迹脉动等离子体场的理论方法。在研究高超声速尾迹流动特征的基础上 ,推导、使用包括化学组份浓度脉动强度的k ε g湍流模型 ,用以封闭高超声速尾迹雷诺平均控制方程 ,并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求解。以M∞ =2 1 .2 6、Re∞D =1 .33× 1 0 6的小钝锥体流动为例 ,得到的结果说明 :流场的流向和径向参数分布合理 ;在转捩点后较近距离内湍流脉动影响较大 ,随着向下游流动脉动影响迅速减弱 ;本文计算尾迹湍流脉动等离子体场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45.
流体注入的轴对称矢量喷管三维流场计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Roe通量差分分裂格式对基于流体注入控制的轴对称矢量喷管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流体注入的位置分别为前孔和后孔,注气压强比为0.75~2.0,注气流量比为2.5%~10.0%,矢量角变化范围为2.8°~7.8°。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注气流量和注气压强增加,流体注入所产生的喷管矢量角相应增加;注气位置对喷管矢量角影响较大,注气位置靠近喷管尾沿(后孔注气)比注气位置靠近喷管喉部(前孔注气)所产生的矢量角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246.
合金元素及第二相对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活化烧结元素,合金化元素,杂质元素及化合物对钨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对新型钨基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47.
讨论了基于发动机类别及其飞机的藻基航空替代燃料与常规航空燃料对全生命周期的影响。基于GREET(the greenhouse gases,regulated emissions,and energy use in transportation)模型,依据平均载荷、最大航程,将民航客机分为单通道窄体、双通道中型、双通道大型、巨型、支线和公务机等6类。起飞、爬升、进近、滑行、巡航过程的燃料消耗及排放采用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美国NASA-AAFEX实验、欧洲EASA适航条例提供的数据。计算了6类发动机-飞机的气体排放、能量消耗情况。在双通道大型客机中藻基航空替代燃料制备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仅为0.2351g/(kg·km),原因为该类客机与小型飞机相比有更好的发动机效率和运输效率。然而由于起飞降落过程排放比例较大,单通道窄体客机在航程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48.
A niobium-modified layer on pure titanium surface was obtained by means of double glow plasma surface alloying technique. The modified layer was uniform, continuous, compact and well adhered to the substrate. The niobium composition in the modified layer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substrate. The oxidation behavior of the niobium-modified layer wa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untreated surface at 900 ℃ for 100 h.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ayers was perform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respectively.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oxidation behavior of pure titanium was improved by niobium alloying process. Niobium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oxidation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249.
作为一种功能薄膜,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在飞行器的抗原子氧(AO)涂层和太阳能电池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ZnO:Al(ZAO)和In2O3:Sn(ITO)薄膜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TCO。本文对ITO薄膜和ZAO薄膜进行了不同通量的AO辐照。通过对辐照前后样品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霍耳效应的表征及测试,研究了AO辐照对这两种TCO薄膜的结构、性能及电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AO辐照对ZAO薄膜表面有明显的侵蚀作用,但对其结构和导电性能没有明显影响。对于ITO薄膜,随着AO通量的增大,其载流子浓度逐渐下降从而导致了电阻率的提高,电阻率的最大变化达到了21.7%。  相似文献   
250.
This paper presents small scale (duration ?1 h, ΔTEC ? 1TECU) night-tim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enhancements observed at the equatorial anomaly region in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The data is from a GPS receiver chain established in 2005 by Institute of Center for Space Science and Applied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 GPS receiver of 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 (IGS), located between Fuzhou (26.1°N, 119.3°E) and Nanning (22.8°N, 108.3°E). Two other GPS observations of IGS taken at higher latitude were also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localization of such phenomen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ight-time TEC enhancement are examined with two case studies. The TEC increases about 1–3TECU, intermittently. While the night-time TEC enhancement mainly occurs at the equatorial anomaly region, it can be observed at middle latitude as well. The spatial size of the enhancement region is less than 5° in longitude. The primary statist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TEC enhancement is more often observed in spring and autumn, but rarely in summer. It has no dependence on geomagnetic activity. The enhancement can occur both before and after midn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