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53篇
航空   227篇
航天技术   52篇
综合类   45篇
航天   2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We study the 27-day variations of the solar wind velocity, galactic cosmic ray (GCR) intensity and anisotropy in the last minimum epoch of solar activity (2007–2009, A < 0). The average amplitude of the 27-day variation of the galactic cosmic ray anisotropy (A27A) in the current minimum epoch of solar activity (2007–2009, A < 0) is lesser than in previous positive polarity period as it is expected from the drift theory. So, polarity dependence rule for the 27-day variation of the GCR anisotropy is fully kept. It is a universal principle for the amplitudes of the 27-day variation of the GCR anisotropy. At the same time, the average amplitude of the 27-day variation of the GCR intensity (A27I) remains at the same level as for previous minimum epoch 1995–1997 (A > 0) showing by the same token an violation of its polarity dependence rule established earlier. We assume that this phenomenon could be generally related with the well established 27-day variation of the solar wind velocity being in anti-correlation with the similar changes of the 27-day variation of the GCR intensity. Generally, a character of the heliolongitudinal asymmetry of spatial large-scale structure of the solar wind velocity (SWV) established in the recent minimum epoch, preferentially pronounces in the behavior of the 27-day variation of the GCR intensity than anisotropy. The formation of the 27-day variation of the GCR anisotropy preferentially takes place in a restricted disk like local vicinity in the helioequatorial region, whilst the 27-day variation of the GCR intensity is formed in the global three dimensional vicinity of the heliosphere.  相似文献   
152.
为揭示小卫星瞬态外热流下的动态传热特性规律,以小卫星双层集总参数模型为研究对象,推导得到动态热平衡方程。类比阻尼振荡系统,采用时频变换和传递函数分析的新思路,对温度与热流波动量间的幅值特性和相位特性变化规律进行理论研究,并利用数值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推导获得了小卫星传热系统自然频率和阻尼比的热参数准则式,并证明了小卫星传热系统在热激励下振荡特性为过阻尼。阻尼比和频率比的增大及热流静位移的减小均可降低温度的波动幅度,不同频率比范围下阻尼比对热流的波动量与温度波动量间的相位差的影响呈相反规律,数值结果与解析分析结果一致。可为低热惯性小卫星的热控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3.
薛臣  周洲  李旭  许晓平 《航空学报》2019,40(5):122690-122690
在低雷诺数条件下研究了SD7037翼型小振幅强迫振动时,振动轴位置和减缩频率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通过升力系数随时间变化曲线与迎角随时间变化曲线的对比,发现引起升力系数随迎角变化的迟滞环变向的原因主要是升力系数随时间变化曲线的相位发生变化,并从数学上证明了这个相位是关于减缩频率的函数。而且,当升力系数随时间变化曲线的相位变大时,会使得对应的升力系数随迎角变化的迟滞环曲线从逆时针向顺时针方向变化,这中间必然会经历一个"直线"过程,就好像迟滞现象消失了一样。进一步通过对比流场,发现振动轴位置和减缩频率对此相位的影响机制不同,振动轴位置主要改变翼型的有效迎角,而减缩频率的增大则影响了周围流场结构,使得附加质量带来的反作用力变大,进而提高升力,振动轴向前移动和减缩频率的增大都会增大升力系数曲线的相位。  相似文献   
154.
阵风发生器流场特性分析与试验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安排试验以及进行数据分析,需要事先获知阵风发生器扰动流场特性.基于某型叶片阵风发生装置,对影响阵风强度及其分布形态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重点分析了叶片摆角幅值、振荡频率、来流风速以及叶片侧向间距的作用.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上述敏感参数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心线各点阵风幅值.侧向阵风速度幅值在叶片下游各截面具有相似的分布形态,且在小攻角范围与叶片摆角幅值保持线性变化.因此选定来流风速和振荡频率后,调节叶片摆角幅值较易获得期望的阵风强度.风洞试验表明:阵风发生器特性分析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5.
突变截面燃烧室声腔纵向振荡频率规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将药柱贴壁浇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简化为中间管型药两端容腔的形式,建立了突变截面H型声腔的物理模型,求解了此种声腔纵向振频的理论解和有限元解,以对称声腔与非对称声腔为对象,分析了一些关键几何尺寸对纵向声振频率变化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声振频率受装药长度与燃烧室长度的比值、装药内外径比值以及药柱浇注位置的共同影响.从合理的装药装填率考虑,初始振荡频率小于圆柱型声腔的振频,并随燃面退移连续增大.   相似文献   
156.
时域Neal-Smith(TDNS)准则源于频域Neal-Smith(FDNS)准则和阶跃目标跟踪准则,被广泛应用于纵向驾驶员诱发振荡(PIO)趋势的预测研究。在该准则采用的人机闭环系统中,广泛运用结构简单且能反映飞行员基本行为特征的拟线性驾驶员模型。但在实际情况中,驾驶员的行为通常具有高度的非线性,为了更精确地描述驾驶员的非线性特性,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驾驶员模型。利用某机的试飞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了训练和测试,生成了神经网络模型。针对TDNS预测准则,建立了相应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运算,得到了该飞机的P10预测结果。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的驾驶员模型,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更好与真实驾驶员相匹配;在TDNS评估准则中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7.
介质温度和工作压强对发动机燃烧室中压强振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介质温度和工作压强对模拟燃烧室中压强振荡的影响,旨在获得相同发动机结构条件下,冷流实验和发动机热试车之间压强振荡的联系,探索采用冷流实验方法研究实际发动机流动稳定性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结构的发动机,冷热流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全尺寸发动机的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也给予了验证,介质温度决定了压强振荡的频率,工作压强决定了振荡的振幅。  相似文献   
158.
对于上部开口的环形液池,加载径向温度梯度将使气液接触面上表面张力分布不均匀,耦合于地面的重力作用,将会驱动薄层流体形成浮力-热毛细对流.当径向温度差△T达到某一临界值△Tc时,一定厚度的液层表面就会出现具有一定规律的振荡现象.实验采用高精度激光位移传感系统,测量了液池表面某点位移随液层厚度h和径向温差△T的变化曲线,讨论了浮力-热毛细对流表面振荡的临界温差及两种驱动力的耦合问题,进行了表面畸变参数的无量纲分析,考虑了起始环境温度对临界温差的影响,推导了振荡相对较强时液层的厚度范围.  相似文献   
159.
在FD-14A激波风洞中Ma=10流场对前向空腔构型开展试验研究,应用高速阴影技术捕捉弓形激波的平均位置及振荡幅值,利用压力传感器测量空腔底部的脉动压力。在现有无空腔钝头体激波脱体距离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前向空腔构型的激波脱体距离预测方法,结合国外的试验测量结果与Organ-pipe理论,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且该方法对激波脱体距离的预测结果与FD-14A风洞试验结果一致。此外,基于这种方法讨论了空腔振荡频率预测方法存在的争议。最后,研究了Ma=10流场下球锥体-前向空腔构型的脱体激波振荡幅值与平均速度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0.
袁磊  沈赤兵 《宇航学报》2016,37(11):1365-1370
为研究空气加热器的声学振荡特性并为其设计和后续的试验方案提供借鉴,对空气加热器不同喷嘴位置处的喷雾火焰形成的声学振荡进行了数值仿真,重点研究了多个离散点处的不稳定特征以及燃烧室内的流场演化过程。仿真结果捕捉到了燃烧不稳定的典型特征,如起振、线性增长、稳定极限环;非稳态流场直观地展示出喷注面板中心位置处的喷嘴形成的喷雾火焰容易形成二阶横向声学振荡,并且这种振荡形式具有从喷注面板向喷管入口传播的行波特征;离面板中心53.6mm的喷嘴形成的喷雾火焰容易形成一阶横向声学振荡,这种振荡形式没有明显的行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