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5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260篇
航空   1175篇
航天技术   298篇
综合类   629篇
航天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了在风洞中发展新型的腹支撑方式,基于FD-09风洞现有的下大迎角机构,设计研制了一套新型的单点腹支撑系统。单点腹支撑系统具有系统简便实用、模型设计简单、支撑干扰相对稳定等特点。在地面效应试验中使用布置光栅尺位移传感器的新方法取代了传统的测量方法,大大提高了控制精度和试验效率。风洞试验表明:单点腹支撑系统的试验重复性精度较高,部分指标已经接近国军标的先进指标;单点腹支撑系统的支杆干扰量是稳定的,并且对大部分气动分量的干扰量是小量;与双点腹支撑系统比较而言,单点腹支撑系统具有支杆干扰较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2.
对地效翼移动地面风洞试验研究中的支架干扰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分别对独立地效翼,带支架的地效翼及独立支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采用可实现的κ-ε模型,通过求解定常不可压N-S方程,得出地效翼及支架周围流场分布情况。对几组计算结果比较分析了支架和地效翼的空气动力及由于干扰引起的空气动力,发现支架与地效翼之间的相互干扰随着地效翼迎角的增大而增强,如果忽略流动干扰造成的空气动力变化,地效翼升力误差很小,但阻力误差相对较大。同时对有干扰下和没有干扰下的流场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支架对翼尖涡流动及绕机翼流动的干扰。翼尖涡在地效翼翼尖附近的发展在0.5犮范围内基本不受支架的干扰;除支架对流场产生干扰外,移动带区域以外的固定地面附近粘性流动也对绕地效翼流动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风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为地效翼风洞试验优化设计和地面效应风洞试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3.
航迹预测是基于航空器航迹运行的核心技术,也是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基础技术。结合航空器飞行速度数据与航段飞行时间数据,分析高空风对航空器飞行时间的影响。基于GRIB2格式风数据,建立高空风修正模型,提出一种四维航迹优化算法进行航迹预测。利用中南区域实际航班飞行数据进行算例仿真,并与实际雷达飞行数据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预测飞行时间总误差分别减少了7%和16.4%,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994.
大展弦比飞机模型边界层转捩模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展弦比飞机模型高速风洞试验需求,进行了边界层转捩模拟技术研究.研究表明:与传统的金刚砂粗糙带相比,柱状转捩带具有粘贴牢靠、可操作性强等优势,已经推广应用于大展弦比飞机模型高速风洞试验;边界层转捩对大展弦比飞机模型气动特性有重要影响,不仅影响阻力,而且对升力与俯仰力矩均有明显影响;在目前国内低雷诺数风洞条件下建议在边界层固定转捩条件下进行风洞试验,以提高风洞试验精度.  相似文献   
995.
直升机在风切变气流场中的响应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直升机在风切变气流场中的响应特性,基于相关文献,建立了风切变工程化模型。根据旋翼的非均匀入流模型,建立了直升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对某型直升机在风切变场中的飞行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样机进入风切变场后,飞行姿态立即出现俯仰震荡、左右摇摆的现象,10 s内,侧倾角的峰值差最大达到了73.14°,直升机下坠的高度为53.19 m,偏航距离为93.79 m。  相似文献   
996.
条带悬挂支撑天平是1.2m×1.2m风洞条带悬挂支撑测试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天平研制成功,通过有限元分析仿真提出了一种“E”型天平新结构。天平有限元仿真、静态校准、动校和风洞试验结果表明天平结构合理,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997.
翼尖支撑测力试验技术采用两台天平同时对同一风洞模型进行测力,开展双天平校准技术研究是实现该项试验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基于双天平测量机理,研究并建立了双天平校准技术:利用两台单天平的校准公式,根据空间力系合成原理和天平载荷分量干扰修正技术构建了双天平同时工作的公式。通过对某专用双天平的单独校准、组合校准及风洞试验,对提出的双天平校准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双天平校准技术合理、可靠,可操作性强,能够为翼尖支撑测力试验技术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8.
Class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e interplanetary structures causing intense geomagnetic storms (Dst?≤??100?nT) that occurred during 1997–2016 are studied. The subject of this consists of solar wind parameters of seventy-three intense storm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war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About 30.14% of the storms were driven by a combination of the sheath and ejecta (S?+?E), magnetic clouds (MC) and sheath field (S) are 26% each, 10.96% by combined sheath and MCs (S?+?C), while 5.48% of the storms were driven by ejecta (E) alone. Therefore, we want to aver that for storms driven by: (1) S?+?E. The Bz is high (≥10?nT), high density (ρ) (>10?N/cm3), high plasma beta (β) (>0.8), and unspecified (i.e. high or low) structure of the plasma temperature (T) and the flow speed (V); (2) MC. The Bz is ≥10?nT, low temperature (T?≤?400,000?K), low ρ (≤10?N/cm3), high V (≥450?km), and low β (≤0.8); (3) The structures of S?+?C are similar to that of MC except that the V is low (V?≤?450?km); (4) S. The Bz is high, low T, high ρ, unspecified V, and low β; and (5) E. Is when the structures are directly opposite of the one driven by MCs except for high V. Although, westward ring current indicates intense storms, but the large intensity of geomagnetic storms is determined by the intense nature of th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and the Bz. Therefore, great storms (i.e. Dst?≤??200?nT) are manifestation of high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13?mV/m).  相似文献   
999.
不同条件下平面叶栅风洞流场品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明  高丽敏  刘哲  程昊  王浩浩  郭彦超 《推进技术》2021,42(5):1162-1170
为了全面认识亚声速平面叶栅风洞的流场品质及其影响因素,以西工大高亚声速平面叶栅风洞为研究对象,实验测量并分析了空风洞的来流品质以及安装叶栅实验件后来流马赫数、来流攻角、叶片数对叶栅流场准确性、均匀性以及周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风洞内主流区域宽广且基本均匀,马赫数偏差不超过0.005,气流角偏差不超过;加装叶栅实验件后的周向流场分布表现出不对称,靠近可移动上侧壁的三个通道的来流均匀性和准确性普遍较差,叶栅中间和偏向可移动下侧壁的通道来流均匀性和准确性较好;来流攻角对叶栅进口流场品质的影响比马赫数更大,在负攻角和较小的正攻角下,叶栅进口流场品质较好;在较大的正攻角下,叶栅来流均匀性和准确性明显下降;叶栅进口流场品质直接影响着叶栅通道内以及出口流场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000.
低速空降风洞试验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速空降风洞试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研究伞降人员在离机初期的运动姿态和空间轨迹,考察伞降人员的离机安全性。从不带伞空降风洞试验出发,分析归纳单次出舱和连续出舱空降风洞试验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试验方法的选取、相似参数的确定、空降模型的设计加工和调整技术、载机支撑方式和支撑干扰的影响、空降模型出舱姿态的控制、空降轨迹捕获和分析技术等。进而初步探讨带伞空降风洞试验的一些特有问题,旨在为进一步发展低速空降风洞模拟试验技术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