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航空   9篇
航天技术   90篇
航天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卫星用粒子探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个卫星用电子和质子探测系统,电子和质子能量范围各为0.5~4MeV 和5~60MeV。系统具有质量轻、功耗低及可靠性高特点。  相似文献   
92.
太阳耀斑显著的热和非热事件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GOES卫星和SMM卫星软、硬X射线耀斑观测资料,分析耀斑中软、硬X射线辐射流量的分布,发现太阳耀斑存在着显著的热事件(PT事件)和显著的非热事件(PNT事件),它们主要特征是:(1)PT事件为缓变型耀斑,PNT事件为脉冲型耀斑;(2)PT事件的硬X射线谱较软,PNT事件能谱较硬;(3)PNT事件非热能量释放速率比PT事件快3—10倍;(4)耀斑发展趋缓慢,PT事件中软X射线峰值流量越大;(5)耀斑中PNT事件约占60%,PT事件约占40%.最后定性讨论了产生PT和PNT事件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3.
1989年9月29日发生了30多年来最大的地面宇宙线增强事件(即GLE事件)。本文描述这次世界范围内的大事件的主要特征,包括强度时间变化、能谱、各向异性以及地理位置上的分布特征,并简述了这次事件对地球环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空间低能质子由于沉积能量在表层对卫星外露热控涂层太阳吸收率参数有较大影响,文章首次对地球同步轨道卫星6种热控涂层进行低能质子辐照试验研究,试件是S781有机白漆、SR107-ZK有机白漆、ACR-1有机白漆、OSR二次表面镜、F46二次表面镜和Kapton二次表面镜。试验采用能量48keV的质子,在真空条件下累积辐照360h,累计注量达到2×10~(15)p/cm~2。在辐照过程中原位测量热控涂层的太阳吸收率参数。这些热控涂层的太阳吸收率参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明显上升。其中,有机白漆类热控涂层的太阳吸收率参数上升最快,其次是塑料薄膜类热控涂层(F46二次表面镜和Kapton二次表面镜),最稳定的是玻璃类热控涂层(OSR二次表面镜)。对试验前后试件的SEM分析和XPS分析表明,热控涂层中的颜料结构和聚合物结构在辐照下发生变化,形成不饱和链发色团和色心,使原来透明聚合物和高反射的颜料对太阳光产生吸收,从而引起热控涂层太阳吸收率参数上升。  相似文献   
95.
太阳质子事件对航天活动构成重要威胁, 预测一定时期内太阳质子通量对航天器抗辐射加固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第20至23太阳活动周的太阳质子事件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针对 E>10 MeV和 E>30 MeV太阳质子通量的新模型. 新模型与目前航天工程中常用的JPL模型相比较, 引入了太阳活动性对质子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因素, 能够评估不同太阳活动水平下的质子通量, 其结果更符合质子事件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6.
质子单粒子翻转截面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质子与硅反应的基础上,建立了质子单粒子翻转截面理论计算模型,提出了模拟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了不同能量的高能质子与硅反应产生的次级粒子种类、截面、能谱和双微分截面。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质子与硅的反应;应用TRIM程序计算次级粒子的射程;计算得到次级粒子在存储单元的灵敏区内沉积的能量,产生的电荷。通过与临界电荷的比较,判断是否导致单粒子翻转,从而得到单粒子翻转截面。计算得到的单粒子翻转截面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7.
Emergence of complex magnetic flux in the solar active regions lead to several observational effects such as a change in sunspot area and flux embalance in photospheric magnetograms. The flux emergence also results in twisted magnetic field lines that add to free energy content. The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 of these active regions relax to near potential-field configuration after energy release through solar flares and coronal mass ejection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relation of flare productivity of active regions with their evolution of magnetic flux emergence, flux imbalance and free energy content. We use the sunspot area and number for flux emergence study as they contain most of the concentrated magnetic flux in the active region. The magnetic flux imbalance and the free energy are estimated using the HMI/SDO magnetograms and Virial theorem method. We find that the active regions that undergo large changes in sunspot area are most flare productive. The active regions become flary when the free energy content exceeds 50% of the total energy. Although, the flary active regions show magnetic flux imbalance, it is hard to predict flare activity based on this parameter alone.  相似文献   
98.
我国“风云一号(B)”气象卫星于1990年9月3日发射入轨,该星载有粒子成分监测器,用来探测空间粒子辐射环境,其中包括测量太阳耀斑时产生的太阳质子事件及其重粒子丰度;银河宇宙线异常成分与强度;内辐射带磁异常区的粒子通量及重粒子成分,“风云一号(B)”卫星运行半年来,我们已获取了上述有关的粒子辐射资料,在卫星上获得这些资料在我国尚属首次,本文主要分析观测到的太阳质子事件。  相似文献   
99.
1996-2002年太阳耀斑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1996-2002年南北半球的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南北半球太阳X射线耀斑级别(简称Imp)≥M1.0的太阳X射线耀斑的特征和不对称性.分析结果表明,南北半球的太阳耀斑活动的程度交替上升,在2001年7月以前北半球的太阳耀斑活动强于南半球,2001年7月开始耀斑活动逐渐以南半球为主.本文还逐月分析了1996—2001年南北半球的耀斑指数.2000年7月为第23周太阳指数最大的一个月,与第23周太阳黑子相对数最大月均值吻合.  相似文献   
100.
AR5395和AR5629X射线事件的太阳射电辐射特征吴洪敖,孙九祯(中同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210008)关键词太阳耀斑,X射线事件,射电事件一、概况本文选用的典型事件是1989年3月的AR5395和8月的AR5629的射电缓变和爆发分量,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