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5篇
航空   134篇
航天技术   143篇
综合类   11篇
航天   1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Since the bubbly flow has extensive applications in the space field,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omprehend the dependence of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n gravity. In this paper, the dependence of the microbubble distribution and the liquid turbulence modulation by the microbubbles on gravity was investigated in detail with the Euler–Lagrange method. The liquid Navier–Stokes equation was solved using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s (DNS), and the microbubble motion was tracked with Newtonian motion equation considering drag force, shear lift force, added mass force, pressure gradient force, and wall lift force.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gas and the liquid phases regarded the interphase force as a momentum source term in the momentum equation of the liqui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ase profile and the turbulence modulation by the microbubbles strongly depend on the magnitude of gravity. When the influence of gravity is relatively weak, the microbubbles approximately uniformly disperse in the wide central region of the channel, and the average statistics of the liquid turbulence are almost not influenced due to the addition of the microbubbles. However, when the influence of gravity is comparatively important, the majority of the microbubbles accumulate near the wall of the channel, and the injection of the microbubbles modifies the profiles of the liquid average statistics.  相似文献   
102.
较详细地介绍了捷变时间的定义以及6种常用测量方法的原理、数据处理过程、及测量结果等内容。6种方法分别为检相-示波器法、鉴频-示波器法、检相-时间间隔计数器法、鉴频一时间间隔计数器法,HP5372A测频和HP5372A测相。给出了这几种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3.
在容灾系统数据中心和备份中心分别设计了事件驱动型状态机;备份中心启用日志卷,保证了DCM操作中系统数据的一致性不被破坏;采用循环DCM,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基于该机制的状态机可以保证状态转换的正确性,降低系统的复杂度,有效地维护数据的一致性和系统的高可用性。  相似文献   
104.
多路纳秒时差自动测量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个适于多个频标相位和长短期频率比对的高精度测量系统。比对信号采用5MHz,与一个分辨力为Ins的计数器相配,时差测量的理论分辨力为0.2ps;相位测量的本底噪声为±0.3ps(rms);频率测量的本底噪声为4×10^(-13)/τ(τ<100S)。还对系统中的差拍器的设计原则和具体实施考虑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5.
基于时空和时相关系的时频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导航定位、空间技术、计量、精密时频测控包括各种量子频标的发展,对特高分辨力的时间测量和处理以及高频率的点频信号测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信号稳定传输现象为基础以及相位变化规律存在于任意频率信号之间等特性达到高精度测量的目的。基于信号传播的稳定性,根据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针对性的传输通道把被测量的时间间隔与相应的路径上的延迟时间拟合进行测量。能够把被测量的时间间隔,尤其是短时间间隔量在空间的方向上展开通过对相应长度量的测量和处理算出被测量。作为对短时间间隔的测量结果,它可以成为传统多种技术的替代品,并且成为大量频率、周期和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与仪器精度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手段。这项工作与传统的时—空关系的认识及利用结合更有利于对于时间、传输、空间的联系、单位的相关性等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在频率信号之间基于最小公倍数周期会周期性地出现信号间相位重合的情况。这样在时间轴上,可以按照时间的延伸周期性地出现代表随着时间而进行的最小公倍数周期间隔的重合标志。在此基础上调整来自同一参考源的两个频率信号的频率关系,就能够调整时间轴上的时间标记。因此,基于上述频率信号特征的时间传输和处理技术可以实现建立在频率信号特性基础上的时间信号的形成、传递和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6.
兰姆波频散方程的分析及数值迭代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兰姆波运动规律的时间简谐波因子与频散曲线的物理特性,用数值迭代法在实数域内求解频散方程.给出了铝板中兰姆波相速度和群速度的解.研究表明:该法可较易获得频散曲线,无需方程分段求解,具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7.
光在金属表面反射时的位相跃变值与入射光波波长和金属本身的光学特性有关。在用绝对光波干涉法测量量块长度时,必须解决光在量块表面反射时的位相跃变问题。对光在金属表面反射时的位相跃变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推导出了位相跃变值的数学关系式,计算出了几种金属的实际位相跃变值,对量块等零件的光学精密测量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8.
对于卫星导航系统,由导航天线进行波束合成的多路并行导航信号需要具有严格的相位一致性,本文给出基于专用地检设备的多通道相位一致性测量方法。该地检设备采用载波相位辅助伪码测距技术,通过载波相位和伪码相位的联合解算,实现了伪码相位对载波相位解整周期模糊,最终测距精度达到1ps。采用该测试方法对系统进行配相,实现了各通道无周期模糊的相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9.
针对高阶跟踪环路稳定性比低阶环路差,大带宽带来测量误差大的问题。研究在高动态环境下,惯导加速度信息辅助卫星接收机三阶载波锁相环跟踪算法,以及不同环路参数下跟踪环路的性能。对载体高动态场景、加速度信息延迟进行建模,并对算法进行了数学仿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加速度信息辅助下,即使压缩载波跟踪环路等效噪声带宽到3Hz,在高达1200g/s的加速度动态下,环路跟踪同样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10.
Gravity missions such as the Gravity 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Circulation Explorer (GOCE) are equipped with onboar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receivers for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POD), instrument time-tagging, and the extraction of the long wavelength part of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 The very low orbital altitude of the GOCE satellit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dense 1 s GPS tracking data are ideal characteristics to exploit the contribution of GPS high-low Satellite-to-Satellite Tracking (hl-SST) to gravity field determination. We present gravity field solutions based on about 8 months of GOCE GPS hl-SST data from 2009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CHAllenging Minisatellite Payload (CHAMP) and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 missions. The very low orbital altitude of GOCE significantly improves gravity field recovery from GPS hl-SST data above degree 20, but not for the degrees below 20, where the quality of the spherical harmonic coefficients remains essentially unchanged. Despite the limited time span of GOCE data used, the gravity field of the Earth can be resolved up to about degree 115 using GPS data only. Empirically determined phase center variations (PCVs) of the GOCE onboard GPS helix antenna are, however, mandatory to achieve this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