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68篇
航空   265篇
航天技术   77篇
综合类   21篇
航天   4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Dewar  R.L. 《Space Science Reviews》2003,107(1-2):349-352
The class of pressure-driven plasma instabilities known as ballooning mode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such diverse phenomena as high-beta disruptions in tokamaks, solar flares and magnetospheric substorms.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the spectrum of unstable eigenvalues of the linearized ideal magnetohydrodynamic (MHD) equations of motion in non-axisymmetric toroidal equilibria is sketched,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systems with open field lines and systems with toroidally confined field lines. The need to regularize ideal MHD to keep the wavenumber finite, and the relevance of quantum chaos theory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pectrum, is pointed out.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342.
基于跨声速压气机实验,获得局部喘振现象轴向、低频、轴对称的频率特征;从局部喘振现象的物理本质出发,证明其与Helmholtz共振腔模型在物理上是相似的,采用Duct-Compressor-Plenum模型发展了实验台系统Helmholtz频率的估算方法,估算结果与实测的局部喘振频率基本一致;为了实验验证局部喘振与系统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Helmholtz共振腔模型特征参数进行了跨声速实验,结果表明:局部喘振频率随着系统Helmholtz频率的下降而减小,并且两者的频率值也趋于一致,证明了局部喘振频率就是系统Helmholtz频率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43.
一种用于RM不稳定性研究的竖直环形激波管的设计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并加工了一套竖直环形同轴无膜激波管,可用于环形汇聚激波诱导下的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实验研究。与前人工作相比,本文在流体界面的形成以及流场的观测方法上做了较大的改进。通过实验和数值方法,对该竖直激波管产生的环形柱状汇聚激波的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验证了同轴激波管形成柱状汇聚激波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界面形成方面,采用细丝约束肥皂膜技术形成正八边形气体界面,并利用数值方法考察了细丝对界面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界面发展的前期,细丝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利用连续激光片光结合高速摄影相机对流场进行观测,获得了正八边形air/SF6气体界面在环形汇聚激波及其反射激波冲击下的演化过程,并与数值结果进行了对比,获得了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验证了汇聚激波的对称性以及细丝约束肥皂膜技术用于形成多边形气体界面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44.
付虓  郭志辉  杨甫江 《推进技术》2015,36(2):269-275
对蒸发式火焰稳定器结构的模型燃烧室进行了燃烧不稳定性实验。实验中选取了3个当量比,分别为0.4545,0.5454,0.6363。每一个当量比中,值班级供油的比例从2%变化到36%,间隔为2%。利用动态压力传感器测量了不同当量比以及不同值班级供油比例时燃烧室内动态压力的频率和振幅。为了进行对比,在以上3个当量比时,也对普通V型稳定器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蒸发式稳定器激发了130Hz和203Hz两个不稳定模态。V型稳定器只激发了203Hz一个不稳定模态。总当量比不变时,随值班级供油比例的增加,除当量比0.6363工况的203Hz模态振幅呈现减小趋势,其他燃烧不稳定性模态的振幅均先增大后减小。对燃烧室进行了一维声学模态分析,130Hz和203Hz模态分别为系统的第2和第3阶纵向模态。  相似文献   
345.
针对复合材料构件成型模具的结构,分析其型板架的设计要求与建模特点,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对结构各部分尺寸建立参数关联,设计了型板的智能排布和散热孔的对齐算法,基于CATIA二次开发平台,开发了复合材料构件成型模具型板架参数化设计模块,应用于飞机复合材料构件的成型模具设计中,可减少模具设计重复性工作,提高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346.
等离子射流在圆柱充液室中扩展、掺混的实验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琦  余永刚  刘东尧  陆欣 《推进技术》2011,32(6):869-877
为了研究等离子射流与液体工质相互作用特性,设计了圆柱型充液室,运用数字高速录像系统观察了等离子射流的扩展过程,重点研究了放电电压对等离子射流扩展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射流在液体中扩展时,两相流体存在较大的速度差,Taylor-helmholtz不稳定效应导致强烈的两相湍流掺混,Taylor空腔的亮度在时空上呈非单调分布;放电电压越大,Taylor-helmholtz不稳定效应越强。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等离子射流扩展的二维轴对称非稳态可压缩流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射流场中Taylor空腔界面的形态变化,以及流场中压力、速度、温度、湍动能和湍流耗散率的分布特性。由Taylor空腔界面扩展云图计算得到的Taylor空腔轴向扩展位移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47.
隔板对燃烧室声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出现的横向一阶切向燃烧不稳定,通过冷态声学试验和理论算例的计算,研究了不同参数的隔板装置对一阶切向声学频率及阻尼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轴向隔板长度和径向隔板数目均会降低一阶切向声学频率,同时增强声阻尼效果;喷嘴式隔板产生的声阻尼效果,比典型直板形状的隔板要好得多,隔板喷嘴最佳间隙在0.1~0.4mm,采用最佳隔板喷嘴间隙能够在较短的轴向隔板长度上得到较高的阻尼能力,从而改善冷却问题.   相似文献   
348.
旋转飞行器固体火箭发动机内涡核流动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郜冶  刘平安  杨丹 《推进技术》2011,32(1):86-90
为分析旋转飞行器固体火箭发动机内涡核流动,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发动机流场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发动机的旋转增强了轴向涡核流动,随着涡核的不断延伸,在喷管入口处,由于潜入式喷管结构以及喷喉直径较小,振荡运动随之加强。涡核在流经喷管时的不断增强,在喷管区域形成了非对称的压力形式,并且产生了实际中的扰动侧向力,最终导致了飞行器的章动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349.
低雷诺数下跨声速转子周向槽处理机匣扩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方法模拟了低雷诺数条件下NASA Rotor 37跨声速压气机转子内部流场。结果表明,附面层径向涡是该压气机转子流动失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周向槽处理机匣结构对压气机流场的改善较为有限,而引入抽吸处理机匣后,抽吸槽可以将叶顶间隙涡和附面层径向涡及其引发的低能阻塞流团抽吸至处理槽内,叶顶流场大为改善,有效地提高了压气机转子的失速裕度。  相似文献   
350.
在水平激波管中采用PIV方法研究了反射激波作用下SF6重气柱界面的发展演化。采用射流方法形成SF6无膜气柱界面,并以乙二醇作为示踪粒子。利用连续激光片光源结合高速摄影相机对流场进行显示,得到了反射激波作用下SF6气柱界面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入射激波的冲击会在界面上产生反向旋转的涡环结构,而反射激波的作用会在界面上产生与初始涡环旋转方向相反的次级涡环结构。此外,对反射激波作用后的流场图像进行PIV后处理,获得了流场连续的速度场和涡量场。获得的环量与已有的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也验证了本文实验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