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篇 |
免费 | 51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3篇 |
航天技术 | 131篇 |
综合类 | 1篇 |
航天 | 7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本文介绍了将智能控制方法用于航天器交会对接段的轨道控制。通过建立系统的特征模型、知识库、数据库和规则库并且构造出相应的推理机构和控制逻辑,为航天器的轨道控制过程设计了一种专家式智能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了此系统具有较好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73.
空间机动目标的跟踪和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轨道机动控制过程中,推力加速度的不确定性是机动目标运动的主项摄动。通过对推力加速度和机动目标运动建模,在地心惯性系建立了增广系统状态动力学模型,在地平测量坐标系建立了离散量测模型,同时讨论了机动目标增广状态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线性化问题。给出了扩展卡尔曼滤波实时估计增广状态向量的算法,仿真分析证明所述算法稳定、收敛,对机动目标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74.
以实际广播星历、精密星历和北斗星基增强系统(BDSBAS)增强报文为实验数据,通过计算BDSBAS轨道误差、卫星钟差、空间信号测距误差和BDSBAS格网电离层有效点、播发时间和电离层延迟误差6个指标,评估分析了BDSBAS空间信号的性能。结果显示:BDSBAS增强后的GPS卫星轨道误差在切向、法向、径向分别降低了34.57%,40.57%,30.90%;卫星钟差均方根降低了24.31%,卫星钟差标准差降低了16.8%;空间信号测距误差相比增强前降低了32.75%;BDSBAS格网电离层有效点覆盖了中国及周边地区;BDSBAS各点电离层延迟播发间隔均达到ICAO对精确差分定位的要求;电离层延迟在0°-5°N范围内误差在0.4 m以上,可信度均达到99.9%,在5°-55°N范围内误差小于0.4 m,可信度均为100%;BDSBAS水平定位误差提升超过25%,垂直定位误差提升超过50%,完好性均在99.9%以上。 相似文献
75.
谢峰%张凌云%厉克勤 《宇航材料工艺》2000,30(4):58-61
采用MK-200全位置焊管机焊接小直径薄壁铝合金导管,必须解决好焊缝的表面成形和内部气孔问题。分析了气孔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抑制气孔的措施。大量试验表明,采用加填充环和背保护气加压的方法可改善焊缝成形;通过严格的焊前清理、合理的参数设置等抑制气孔的工艺措施可获得理想的气孔合格率。 相似文献
76.
77.
在圆轨道情况下推导了空间目标碰撞概率的显式表达式,将碰撞概率表示为空间目标交会几何条件(过交线高度差、过交线时间差、轨道夹角等)和RSW坐标系误差方差的显式函数.根据显式表达式对碰撞概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过交线高度差、过交线时间差、轨道夹角、位置预报误差、等效半径等因素对碰撞概率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8.
李万林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3,13(6):58
文章给出了卫星热分析空间外热流计算中所需要的轨道参数太阳黄经、升交点赤经和近地点幅角的初值φ_0、Ω_0、ω_0 的计算公式。其精确度满足卫星热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79.
为了对比空间站和导航卫星共视的性能差异,深入分析影响共视性能的主要误差源特征,推进共视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对共视时间比对基本原理的分析为基础,从系统设计和关键误差源影响两个方面对比分析空间站和导航卫星共视的差异。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导航卫星共视,轨道误差是影响空间站共视精度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此外,空间站共视还需考虑地球引力时延等精细误差的影响。最后,设计并实施了仿真实验和实测实验,通过实验数据进一步对比两者的性能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空间站和导航卫星共视各有利弊,虽然空间站共视的服务区域和连续性逊于导航卫星共视,但可以实现的共视精度至少比导航卫星高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