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8篇
航空   92篇
航天技术   133篇
综合类   15篇
航天   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陈磊  王海丽  任萱 《航天控制》2001,19(4):48-52
实时微分控制是进行航天器轨道控制的主要方法。本文在费景高所提出的算法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改进算法 ,扩大了算法的适用范围。文章对算法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并给出了此算法在弹道导弹显式制导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52.
描述了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汉字处理中的特点,着重对操作系统中与设备无关的功能对汉化的影响,汉字外码内码的选择,汉化与实时性、多任务特性的相互影响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3.
本文用群表示理论和复向量理论证明了Grothendieck代数的一些性质,特别是关于Grothendieck代数基的描述,即设B为K_G(X)的基,Θ={(θ,ρ)|θ是G在X上的轨道,ρ是G_x的一个不可约表示,x∈θ},其中G_x={g∈G|gx=x},则存在1—1对应f:B→Θ使得对于任意V∈B,f(v)=(θ,ρ):V_y≠0<==>y∈θ,且ρ是G_x在V_x上的一个不可约表示,x∈θ,利用这一性质,本文给出了一个求Grothendieck代数的特征标的方法,从而改进了由Luszrig,G.在文[1]中提出的方法,并且给出二面体群D_n关于其一些子群H的Grotheodieck代数的特征标表。  相似文献   
54.
梁新刚  杨涤 《上海航天》2007,24(4):13-16,22
提出了一种有限推力下主动航天器在完成轨道转移的同时形成相对目标航天器绕飞的方法。根据以改进春分点轨道根数表示的非奇异轨道摄动方程,用变分方法将问题转化为经典的最优控制,由相对运动动力学获得主动航天器实现绕飞须满足的终端约束条件,再用非线性规划求解。给出了求解模型。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理论上可行,但为减少干扰产生的偏差,还需对绕飞形成过程中的导引率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5.
用进化算法求解轨道转移的时间-能量优化问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随着航天任务需求的多样化,对航天器轨道转移问题不但提出了最省燃料的要求,而且提出了最小时间的要求,这篇文章用进化算法解决了这一组合优化问题,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6.
王歆  刘林 《宇航学报》2001,22(5):62-65
星际探测器轨道的特征与探测目的密切相关,对目标天体两级地区进行探测显然采用的是极轨道(或接近极轨道)。对于这类卫星(或称轨道器),如果轨道半长径较大,则会因第三体报骚动国导致轨道偏心率增大,使其近星距减小到等于目标天体的赤道半径而落到该天体上,结束其运动寿命,即使目标天体不存在大气(如月球等)亦会如此。  相似文献   
57.
日语接尾词"的"是在明治初期,日本翻译家们在翻译西方学术著作中的英语形容词-tic时,借用了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而产生的。为了解接尾词"的"在明治初期时口语中的使用状况,拟就明治文学作品中接尾词"的"的具体用法做一简略考察。通过对坪内逍遥、二叶亭四迷、森欧外、夏目漱石等作家作品中出现的"的"进行调查统计,得出结论,从明治30年代开始,带"的"的派生词逐渐具备了现代日语形容动词的词性特征。  相似文献   
58.
59.
Orbital robotics focuses on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as e.g. inspection and repair activities, spacecraft construction or orbit corrections. On-Orbit Servicing (OOS) activities have to be closely monitored by operators on ground. A direct contact to the spacecraft in Low Earth Orbit (LEO) is limiting the operational time of the robotic application. Therefore, geostationary satellites are desirable to relay the OOS signals and extend the servicing time window. A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in the communication chain not only introduces additional boundary conditions to the mission but also increases the time delay in the system. The latter is not very critical if the servicer satellite is operating autonomously. However, if the servicer is operating in a supervised control regime with a human in the loop, the increased time delay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operator’s task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60.
Space missions designed to completely ablate upon an uncontrolled Earth atmosphere reentry are likely to be simpler and cheaper than those designed to execute controlled reentry. This is because mission risk (unavailability) stemming from controlled reentry subsystem failure(s) is essentially eliminated. NASA has not customarily implemented Design-for-Demise meticulously. NASA has rather approached Design-for-Demise in an ad hoc manner that fails to entrench Design-for-Demise as a mission design driver. Thus, enormous demisability challenges at later formulation stages of missions aspired to be demisable are evident due to these perpetuated oversights in entrenching Design-for-Demise practices. The investigators hence propose a strategy for a consistent integration of Design-for-Demise practices in all phases of a space mission lifecycle. Secondly, an all-inclusive risk-informed, decision-making methodology referred to as Analytic Deliberative Process is proposed. This criterion facilitates in making a choice between an uncontrolled reentry demisable or controlled reentry. The authors finally conceive and synthesize Objectives Hierarchy, Attributes, and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Measures of the Analytical Deliberative Process for a Design-for-Demise risk-informe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