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02篇
航空   139篇
航天技术   65篇
综合类   23篇
航天   8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61.
近年来,临近空间的军事应用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研究高超声速飞行器典型后台阶结构的气动光学问题,采用研究稀薄气体动力学的直接模拟蒙特卡洛算法(DSMC)研究了临近空间不同喷流控制下的后台阶流动特性,并采用光线追踪方法研究了不同流动控制下流场的气动光学效应。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飞行高度增加,壁面热流将增加,同时气动光效应将变弱。在四种喷流冷却方式中,喷流方式A的冷却效果最好,同时没有增加气动光学效应,B、D方式具有一定的冷却效应,但使得气动光学效应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62.
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于2011年11月9日携带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进入低地球轨道(LEO),但原定于159min后探测器在轨发动机点火变轨未能实施,最终探测计划失败.俄罗斯航天局研究分析认为,事故最可能是由于宇宙线重离子轰击星载计算机存储器件,导致两台计算机重启所致.但是抗辐射专家对空间辐射粒子会在如此短时间内通过单粒子效应(SEE)导致LEO探测器失效的观点并不认同.本文根据俄罗斯航天局发布的受影响器件信息,通过实验和计算,分析了K6R4016V1D芯片在低地球轨道运行时可能遇到的空间辐射粒子诱发单粒子效应的频次,探讨了单粒子效应导致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失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63.
研究了考虑热效应影响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静气动弹性问题.建立了考虑热效应影响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从气动热计算到静气动弹性分析的快速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分层求解思路对热气动弹性问题进行解耦,利用边界层外的无粘数值求解和边界层内的工程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表面热流,获得模型的温度场,并基于该温度场计算结构热刚度矩阵.以高超声速飞行器小展弦比翼面为研究对象,计算了该模型在3种飞行状态下的温度场、热应力、热刚度和静气动弹性特性,从而验证了热静气动弹性快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64.
对振动时效消除铝合金构件残余应力进行了探索,选择矩形截面的铝合金试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加载的方式对其预制残余应力,然后在一定的支承条件下对其激振,实验结果表明,激振之后试件的残余应力数值得到了降低利均化。本文的工作对开展有色金属构件的振动时效研究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65.
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射流孔上加三角形突片和不加突片的射流冲击冷却在不同的冲击间距、不同的射流雷诺数下的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采用红外热像仪测试技术对加装突片后的射流冲击冷却进行了热像显示试验,揭示了突片对改善冲击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特征是基本吻合的.  相似文献   
266.
在原子氧剥蚀效应地面模拟设备中对一种抗原子氧复合材料β布进行了原子氧剥蚀效应试验、试样湿度升高对原子氧效应的影响试验以原子氧与紫外辐射复合效应试验研究,对试验前后β布试样的质量及表面形貌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在材料在设备中的反应特点以及温度变化、紫外辐射对材料的原子氧效应的影响规律。另外对这种材料与原子氧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67.
跨声速叶栅抽吸流、激波以及分离流相干效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掩刚  任思源  牛楠  刘波 《推进技术》2011,32(5):664-669
以某高负荷、跨声速压气机叶栅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手段探讨通过抽吸控制激波从而控制附面层发展的可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抽吸量的增加吸力面马赫数峰值提高,激波损失增加,同时使得吸力面马赫数峰值点位置后移,附面层分离减弱,分离的减弱所导致的总压恢复系数增加量要远大于激波强度增加所导致的总压恢复系数减小量;抽吸对叶栅性能改善存在一个最佳抽吸量1.2%;在保证叶栅静压压升不变的前提下,相对于未抽吸条件1.2%抽吸使得叶栅总压恢复系数提高10%,扩散因子降低18%,落后角减小5°;通道激波后实施附面层小流量抽吸不能有效改善附面层内部流动参数,当实现前缘入射斜激波投射点位于通道激波上游时,叶表附面层流动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268.
光学头罩超声速绕流流场光学传输效应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Ma=3连续超声速风洞中,开展了光学头罩绕流流场光学传输效应的风洞模拟试验方法研究,进行了现场振动测量与隔离,研制了专用试验装置,采用哈特曼传感器和剪切干涉仪两种手段进行了光学传输效应的试验测量。试验中,针对试验装置各部分的不同组合状态,进行了大量的测试,研究了试验装置有效性以及试验数据重复性,着重分析了探测光束的PV值与RMS值。结果表明:导流板可明显抑制风洞洞壁边界层干扰,试验装置与方法可行,对于连续式风洞中模型绕流流场光学传输效应测试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69.
Plume aerodynamic effects of cushion engine in lunar land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ring the second period of China "Tanyue" Project, the explorer will softland on the moon. The cushion engines are used to decelerate the explorer and reduce the impact on the lunar groun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its plume effects on the explorer component. The self-developed PWS (Plume WorkStation) software based on 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 (DSMC)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plume effects of two 150 N engines. Due to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the explorer, PWS uses a decoupling method to treat the boundary mesh, which mainly interacts with simulation particles, and has no relation with the computational grids. After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of plane surfaces and curved surfaces of each boundary block are given, the particle position within or without the boundary blocks can be easily determined. Finally the 3D plume field of two 150 N engines is simulated. The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velocity distributions of plume field are clearly presented by three characteristic slices. The aerodynamic effects on the explorer bottom, the landfall legs and antenna are separately shown. The compression influence on the plume flow of four landfall legs can be observed.  相似文献   
270.
When the impact risk from meteoroids and orbital debris is assessed the main concern is usually structural damage. With their high impact velocities of typically 10–20 km/s millimeter or centimeter sized objects can puncture pressure vessels and other walls or lead to destruction of complete subsystems or even whole spacecraft. Fortunately chances of collisions with such larger objects are small (at least at present). However, particles in the size range 1–100 μm are far more abundant than larger objects and every orbiting spacecraft will encounter them with certainty. Every solar cell (8 cm2 area) of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encountered on average 12 impacts during its 8.25 years of space exposure. Most were from micron sized part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