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7篇
航空   59篇
航天技术   161篇
综合类   4篇
航天   1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任务分配是对地观测分布式卫星系统(Distributed Satellites System, DSS)自主协作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针对任务分配中的约束满足问题(Constraint Satisfaction Problem, CSP), 以DSS完成任务总耗能最少为原则, 构建了任务分配问题的CSP模型, 并引入MAS理论中的合同网协议, 给出模型的求解算法, 通过仿真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2.
彭惠  熊智  刘建业  王融 《航天控制》2012,30(2):69-74
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高动态性特点,能实现精确打击,要保证其高精度,导航系统是关键。惯性导航技术具有可靠性好、输出连续的优点,是近空间巡航飞行器的核心导航系统。本文利用Simulink与M语言结合完成对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惯性导航系统的仿真研究。构建了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惯性导航系统的Simulink仿真模型,通过对静基座下的惯导导航误差进行分析,验证了仿真系统的正确性。对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航迹进行了仿真,分析了飞行速度对向心加速度及哥氏加速度的影响,对开展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惯性导航系统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3.
刘璟  王玲  胡东飞  铁鸣  吴旭生 《航天控制》2012,30(3):73-77,87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研制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涉及总体、气动、结构、控制、防热、动力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相互作用、高度耦合的子系统。全系统、全流程的仿真验证与性能评估能够为设计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缩短研制周期。而气动、结构、防热等专业的仿真建模和模型解算基于有限体积法或有限元方法,依赖于不同的工具软件,且网格的划分方法不同。本文研究了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多物理场耦合建模方法,研究并实现了异构网格耦合界面之间与耦合域之间的信息传递方法,从而实现了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多物理场耦合建模与仿真。  相似文献   
64.
我国小行星探测发展思路及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国外小行星探测的发展状况,指出小行星探测正从飞越和伴飞探测向表面软着陆取样返回探测发展,从无人探测向载人探测发展,向多目标探测以及与新技术验证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我国小行星探测应分4步走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建议,并论述了小行星探测包括载人小行星探测需要解决的轨道设计、自主采样等关键技术。以上建议和研究可为我国制定小行星深空探测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李晶  余培军  白剑  刘建平 《宇航学报》2012,33(11):1611-1616
以COMPASS卫星导航星座为对象,研究了导航任务的重构技术。首先,对COMPASS卫星导航星座的主要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其次,分析了星座中部分卫星失效后对导航性能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分别利用在轨运行的高、中、低轨卫星及临近空间飞行器进行任务重构的方法,并对重构后的导航性能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任务重构方法对于保证导航星座的正常运行是有效的。同时,对于研究飞行器应急测控技术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6.
临近空间伞张式飞艇气囊结构原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娜  龙飞  周雷  周科 《宇航学报》2012,33(3):285-290
针对常规布局临近空间飞艇存在的超压控制系统重量大、能耗高等问题,通过借鉴南瓜型高空长航时气球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省却了副气囊和超压控制系统的临近空间伞张式飞艇概念,该飞艇主要由一种能随气囊内外压差变化实现自主变形的伞张式气囊组成。针对伞张式气囊,通过开展气囊结构概念设计、气囊原理样件研制和地面原理试验研究,验证了伞张式飞艇气囊结构原理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临近空间伞张式飞艇气囊结构原理上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67.
针对临近空间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拦截弹的抗干扰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时间干扰观测器(FTDO)的非奇异终端滑模(NTSM)复合跟踪控制策略。首先,设计FTDO估计系统的不匹配干扰;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FTDO的NTSM复合控制律,获取期望的控制力矩。接着,考虑到作为执行机构的气动舵和反作用喷气装置存在冗余性,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动态控制分配算法实现期望控制指令到执行机构的分配,获得良好的控制分配精度和较小的执行机构能耗。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复合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8.
吴耀  姚伟  王超  吕晓辰  马蓉 《宇航学报》2015,36(7):784-790
为解决临近空间浮空器驻留期间面临的“超热”、“超压”和“定点抗风”等难题,研究了一种新型的临近空间浮空器,其利用自然界的热能和风能,变“不利”为“有利”,通过简易可行的技术手段实现飞行高度和轨迹的控制,从而实现持久区域驻留。首先建立该新型浮空器的稳态热平衡模型并进行超热值的估算,然后分析系统参数。计算结果表明蒙皮的太阳吸收率和红外发射率对超热值有着重要影响,合理地选择热控涂层可以满足该新型浮空器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9.
对于小行星绕飞任务的探测器姿态控制问题,已有方法大都考虑了干扰力矩和参数不确定等因素,而忽视了执行器故障情况。针对执行器故障条件下的小行星探测器姿态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迭代学习的容错控制方法。所设计的控制器包括两部分:其一针对执行器故障,设计了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器,采用类滑模的思想和自适应迭代学习算法对控制器参数进行调整,进而补偿执行器故障带来的影响,保证系统在控制输出不足情况下的高精度姿态稳定性;其二针对探测器参量变化、外部环境干扰等不确定情况,设计了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迭代学习控制器,采用径向基函数(RadialBasisFunction,RBF)神经网络对系统非线性部分进行逼近,同时对控制器参数进行自适应迭代学习调整,进而保证系统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动态性能。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能够有效抑制外部环境干扰和内部参数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执行器部分失效甚至完全失效故障情况下,仍能保证系统的鲁棒性并实现误差在10-2数量级内的较高姿态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7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cept of a Sun-pointing elliptical Earth ring comprised of dust grains to offset global warming. A new family of non-Keplerian periodic orbits, under the effects of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and the Earth’s J2 oblateness perturbation, is used to increase the lifetime of the passive cloud of particles and, thus,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his geoengineering strategy. An analytical model is used to predict the orbit evolution of the dust ring due to solar-radiation pressure and the J2 effect. The attenuation of the solar radiation can then be calculated from the ring model. In comparison to circular orbits, eccentric orbits yield a more stable environment for small grain sizes and therefore achieve higher efficiencies when the orbit decay of the material is considered. Moreover, the novel orbital dynamics experienced by high area-to-mass ratio objects, influenced by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and the J2 effect, ensure the ring will maintain a permanent heliotropic shape, with dust spending the largest portion of time on the Sun facing side of the orbit. It is envisaged that small dust grains can be released from a circular generator orbit with an initial impulse to enter an eccentric orbit with Sun-facing apogee. Finally, a lowest estimate of 1 × 1012 kg of material is computed as the total mass required to offset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