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55篇
航空   236篇
航天技术   77篇
综合类   25篇
航天   10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291.
对船载遥测接收信道一项最重要的传输特性———门限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并指出门限特性对执行测控任务和设备性能检测的特殊意义。首先阐述门限效应产生的本质即增加传输带宽是在恶化输入信噪比的前提下提高输出信噪比,输入信噪比的域值即为门限。结合各种不同的船载遥测信道门限输入信噪比,提出统一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定方法:即调制度定标和载波信噪比的标定。根据信道本底噪声的不同,又分为射频有线和无线两种测试方式,给出了详细的测试过程和步骤。最后还分析双模环电路由于实现了载波的动态跟踪而能显著降低门限效应。  相似文献   
292.
串行级连卷积码内交织器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串行级连卷级码SCCC(Seria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s)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性能较好的信道编码方式,它由2个串行的反馈系统卷积码RSC(Recursive Systematic Convolutional codes)和一个内交织器构成,其中内交织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根据SCCC的结构和截位(puncture)方法提出了适用于SCCC的"均衡保护"伪随机S交织器.理论和仿真结果都表明:在SCCC中"均衡保护"伪随机S交织器的性能要远优于其它的随机交织器和分组交织器.总结了SCCC内交织器的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293.
带肋变截面回转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了三维流动换热的通用计算程序,数值研究了带肋变截面回转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的特性.湍流模型采用低雷诺数k-ε模型.通道肋间距为25mm,肋高分别为1mm,1.5mm,2mm,冷气进口雷诺数Re分别为7500,12500,18500,25000.计算结果表明:①通道的平均努赛尔数均随进口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②对于Re=7500和12500,肋高越高,换热越强;对于Re=18500和25000,肋高为1.5mm的通道换热最强;③局部雷诺数的不同和离心力的影响导致通道内各区域的局部换热随肋高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在进口段,肋高越高,换热越强;在出口段,当Re=7500和12500时,肋高越高,换热越强,而当Re=18500和25000时,存在最佳肋高1.5mm.  相似文献   
294.
火箭发动机测试系统热电偶通路抗干扰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电偶温度采集通道是火箭发动机测试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其抗扰技术有助于提高整个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介绍了热电偶温度采集通路的系统结构,分析了通路中容易受干扰的部位。并针对热电偶通路中比较容易受到的EFT干扰提出了混合接地策略、加入EMI滤波器和线性光耦隔离模块等三种有效的抑制措施。最后,对热电偶通路中一些通用的抗干扰措施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论述。通过应用这些抗干扰措施,提高了整个系统抗扰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5.
针对航空预研涡轮叶片制造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光固化成型技术的涡轮叶片快速制造方法。根据涡轮叶片的结构特点设计蜡模模具及其冷却结构,采用光固化成型技术制造模具型壳和内植冷却流道,基于凝胶注模方法将氧化铝等陶瓷粉末填充于模具内腔,实现了涡轮叶片蜡模模具的快速制造;基于ANSYS模拟研究了蜡模模具和蜡模温度场分布;采用三坐标测量分析了涡轮叶片精度。研究结果表明:随形冷却流道明显改善了蜡模温度场的均匀性,缩短了蜡模的冷却时间,提高了蜡模的制造质量,金属涡轮叶片尺寸精度达到CT4~CT5等级,表面粗糙度Ra达到4.97μm,相对于金属模具制造方法,显著缩短了预研涡轮叶片的制造周期,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296.
基于管道网络算法的概念,开发了适用于内冷通道换热计算的程序,耦合外流场求解程序HIT3D,以Mark II叶片实验工况5411的结果做验证,传热系数和温度的计算值与实验值有着较好的吻合.在此基础上,对某型高压涡轮动叶内冷通道的复杂流路,建立流体网络计算模型.对原型结构吸力面一侧叶顶新增一排气膜孔,并对前部和后部蛇形通道的两组相邻通道间新增连接起平衡作用的贯通孔各3个.改型设计和原型都用开发的管道网络程序计算流动和换热参数.结果显示:在入口冷气边界条件相同条件下,相对原型,改型设计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都有10K以上的降低,叶片吸力面局部高温区集中的状况改有所善.改型设计效果在CFX全三维模拟中亦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297.
赵宏杰  姜玉廷  杜磊  房一博  郑群 《推进技术》2020,41(11):2499-2508
为了探究船舶燃气轮机冷却涡轮叶片内部冷却通道内肋片角度的改变对颗粒沉积特性的影响,以7种不同肋片角度及1种弯头处加导流片的肋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FD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各种冷却结构的流动换热性能以及颗粒沉积特性。结果表明:当肋片角度改变时,内部通道的流动换热和弯头壁面的沉积率存在很大差异。肋片角度为45°的内部冷却通道的换热性能相比于换热性能最差的E型肋的平均努塞尔数高了25%;肋片角度为60°时,弯头壁面和弯头后壁面的沉积率最低;肋片角度为90°时沉积率最高;肋片角度为135°时换热性能最差,弯头壁面沉积率最低。肋片角度的改变对弯头侧壁的沉积率和各个部分的撞击率无显著影响,但是增加导流片可以有效降低弯头壁面的捕获率和沉积率以及弯头侧壁的沉积率、撞击率和捕获率。  相似文献   
298.
对四流道U型流道平板的不同流道方案进行三维仿真模拟.主要针对同向入口U型流道平板和反向入口 U型流道平板这两种构型进行研究,并在每一种构型中采用不同的冷却剂出入口方案,并对不同方案的冷却效果进行研究和对比.研究表明:两种构型的出入口相间排布的流道方案更适合于有一定规律的非均匀热流;两种构型的入口流道位于平板两侧的流道方...  相似文献   
299.
朱祚金  刘明侯  陈义良 《推进技术》1995,16(6):51-58,19
通过有限差分方法(MAC-AF1)求解时间相关的Navier-Stokes方程,对旋转矩形通道中粘性流动进行了数值研究,旋转轴方向与主流方向垂直,给出了充分发展时矩形通道中的二次流结构及主流速度分布,得到的数值解与实验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00.
The observer-based robust fault detec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a network of unmanned vehicles with imperfect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norm bounded modeling uncertainties are addressed. The network of unmanned vehicles is modeled as a discrete-time uncertain Markovian jump system. Based on the model, a residual generator is constructed and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desired fault detection filter is derived in terms of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 Furthermore, a time domain optimization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ault detection system. The problem of detecting small faults can be formulated as an optimization problem and its solution is given. For preventing false alarms, a new adaptive threshold function is established. The combined fault detection and optimization algorithm and the adaptive threshold are then applied to a network of highly maneuverable technology vehicles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 ness of the orooosed aoo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