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42篇
航空   113篇
航天技术   291篇
综合类   13篇
航天   169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由于现有惯性器件精度水平有限,纯惯性导航误差较大,因此需要采用组合导航的方式来提高导航精度.目前,全自主组合导航方式中传统的惯性+星光定姿组合导航方法只能实现定姿,不能实现定位,无法修正加速度表测量误差引起的惯性导航误差,故在精度上可提升空间有限.为此,提出了一种惯性+星光折射定位组合导航方法,重点从星光折射定位原理、...  相似文献   
462.
杨肖峰  唐伟  桂业伟 《宇航学报》2015,36(4):383-389
为获取火星探测器升力-弹道式进入火星大气层的气动特性,以火星科学实验室探测器(MSL)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有效比热比方法的高超声速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并建立探测器进入过程的气动性能分析方法。计算分析表明,探测器绕流流场因有效比热比较小而具有很薄的激波层,物面气动力与文献值吻合良好;气动分析表明,对特定飞行状态,质心位置决定配平升阻比和俯仰静稳定度,合理的质心法向偏移和纵向移动可满足探测器的升阻特性和静稳定性,同时给定的配平特性和静稳定性要求也可指导质心位置调整,进而为探测器的气动布局设计和舱内设备布置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63.
介绍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有效载荷分系统的试验矩阵,以及地面综合测试系统的技术要求。面向2个探测器、5种场景的测试任务需求,设计由接口适配、业务处理、数据管理组成的3层统一架构,实现了不同场景下测试系统的功能和外部接口适配;根据星上科学数据处理与传输机制,设计地面科学数据处理流程,满足了13类载荷科学数据判读需求;针对单星1 900维工程遥测、400条数据注入指令的高维特性,设计基于规则的数据判读软件,实现了载荷遥测数据及数据注入指令的自动化判读。任务执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不同试验模式下有效载荷测试任务的需求,有效保障了载荷测试任务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64.
465.
基于萤火一号技术的自主火星探测器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基于萤火一号(YH-1)火星探测器技术的自主火星探测器方案,可携带多种有效载荷在准太阳同步圆轨道上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该方案具有可实现性强、成本低、研制周期短等特点,并能满足火星探测后续工程中的环绕器设计要求,利于我国火星探测的长远发展。利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可实现2013/2016年的我国自主火星探测。  相似文献   
466.
针对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需要,结合环绕器质量特性和推进系统布局构型,分析了喷气卸载对整器角动量的影响。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飞轮卸载前后三轴转速变化规律,计算整器角动量变化情况,并解算出每次喷气时产生的冲量及推力方向偏差;通过同组推力器作用时对各轴的扰动,解算整器质心坐标。利用在轨数据分析了天问一号探测器巡航段6次使用不同推力器的喷气卸载情况,解算的推力器方向偏差、质心坐标和地面设计值进行比对,实测推力方向偏差不超过0.6°,质心绝对偏差小于18mm,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可作为后续轨控任务的点火方向制定、燃料预算的输入依据。  相似文献   
467.
载人火星和小行星探测是未来深空探测的重要发展方向,以美国为代表的航天强国正在积极开展相关方案论证和技术攻关。由于任务规模庞大,受制于目前以化学推进为主的运输系统能力限制,要进行火星、小行星探测,必须发展重型运载火箭、轨道转移级等运载工具。从载人火星、小行星探测任务规划的角度出发,对总体任务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初步的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468.
    
The atmosphere of the Sun is highly structured and dynamic in nature. From the photosphere and chromosphere into the transition region and the corona plasma-β changes from above to below one, i.e., while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the energy density of the plasma dominates, in the upper atmosphere the magnetic field plays the governing role – one might speak of a “magnetic transition”. Therefore the dynamics of the overshooting convection in the photosphere, the granulation, is shuffling the magnetic field around in the photosphere. This leads not only to a (re-)structuring of the magnetic field in the upper atmosphere, but induces also the dynamic reaction of the coronal plasma, e.g., due to reconnection events. Therefore the (complex) structure and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magnetic patches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dynamics and heating of coronal plasma as well as its acceleration into the solar wind.

The present article will emphasize the need for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accounting for the complexity of the solar atmosphere to understand these processes. Some advances on 3D modeling of the upper solar atmosphere in magnetically closed as well as open regions will be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diagnostic tools to compare these models to observations. This highlights the recent success of these models which in many respects closely match the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469.
文章在简要介绍火星探测器的物伞系统组成以及火星探测器降落伞拉直过程的基础上,根据拉直过程中各物体的运动属性,建立了火星探测器降落伞拉直过程的三维动力学模型。模型将伞包视为变质量六自由度刚体,进入器视为六自由度刚体,伞绳/伞衣采用质量阻尼弹簧模型,即将伞衣、伞绳、连接绳以及吊带离散成若干绳段,每个绳段处理为质量集中在端点的三自由度质点,各质点之间以阻尼弹簧相连。利用所提出的动力学模型对“海盗号”第一次气球发射试验进行了仿真,并与Moog R.D.的仿真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文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70.
Solar cycle 23 was extremely active with seven of the largest twelve solar proton events (SPEs) in the past forty years recorded. These events caused significant polar middle atmospheric changes that were observed by a number of satellites. The highly energetic protons produced ionizations, excitations, dissociations, and dissociative ionizations of the background constituents in the polar cap regions (>60 degrees geomagnetic latitude), which led to the production of HOx (H, OH, HO2) and NOy (N, NO, NO2, NO3, N2O5, HNO3, HO2NO2, BrONO2, ClONO2). The HOx increases led to short-lived ozone decreases in the polar mesosphere and upper stratosphere due to the short lifetimes of the HOx constituents. Polar middle mesospheric ozone decreases greater than 50 % were observed and computed to last for hours to days due to the enhanced HOx. The NOy increases led to long-lived polar stratospheric ozone changes because of the long lifetime of the NOy family in this region. Upper stratospheric ozone decreases of >10 % were computed to last for several months past the solar events in the winter polar regions because of the enhanced NO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